
周 時祭器。俎,謂俎幾。《禮記·明堂位》:“俎, 有虞氏 以梡, 夏後氏 以嶡, 殷 以椇, 周 以房俎。” 鄭玄 注:“房謂足下跗也,上下兩間,有似於堂房。” 孔穎達 疏:“按《詩》注雲:其制,足間有橫,下有跗。似乎堂後有房。”《後漢書·馬融傳》:“山罍常滿,房俎無空。”參見“ 房烝 ”。
“房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專用禮器,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房俎”是周代祭祀時使用的俎幾(放置祭品的器具),其名稱源于獨特的結構設計。根據《禮記·明堂位》記載,周代俎器與前朝形制不同,底部有分層的支撐結構,形似堂屋的房室分隔,故稱“房俎”。
部分文獻(如)提到“房俎”被引申為官員職位與待遇的比喻,但此用法較罕見,主要含義仍聚焦于祭祀禮器範疇。
提示:若需了解“俎”的更多基礎含義(如切肉砧闆、姓氏等),可參考。
《房俎》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房”字在這裡表示“府邸”、“國家”或“家庭”,而“俎”字則代表着“祭祀時用來承放牲肉的器皿”。整個詞語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國家或家庭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祭祀器皿和禮儀”。它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的宗教和祭祀文化。
詞語《房俎》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其中“房”字的部首是“戶”字旁,而“俎”字的部首是“人”字旁。
根據筆畫的統計,兩個字分别有4畫和9畫。
對于《房俎》這個詞語的繁體寫法,我們可以使用相同的字形和部首來書寫它。不同的書法風格可能會略有變化,但整體形狀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的記載,《房俎》這個詞在古代曾經有過一些變體。然而,由于資料有限,我們無法得知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個使用詞語《房俎》的例句:
在古代中國的宗教儀式中,人們會準備精美的房俎,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房俎》這個詞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房俎》這個詞沒有直接的近義詞,因為它是一個專有名詞,較少與其他詞語有着相同或類似的意義。
由于《房俎》是一個專有名詞,它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所涵蓋的概念不容易被簡單地對立或否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