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裁的意思、讨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裁的解釋

研讨、裁奪。《新唐書·杜如晦傳》:“方為相時,天下新定,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元 宋子貞 《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臺閣讨裁,典章燦煥,公於是時, 玄齡 貞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并無明确收錄,其詞義需結合構詞法及文獻用例分析。從字源看,“讨”含探究、索取之意(《說文解字》注:讨,治也);“裁”則有裁斷、裁決之義(《廣韻》:裁,制也)。二字連用多指請求上級決策或征求權威意見,如明代公牍文書常見“呈請上官讨裁”等表述。

該詞在古代公文中屬于公文程式用語,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收錄該詞條,但在《曆代公文體制》等文獻中可見其作為曆史詞彙的特定用法。建議具體語境中參照《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相關釋義進行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讨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讨裁”讀作tǎo cái(注音:ㄊㄠˇ ㄘㄞˊ),意為研讨、裁奪,指對事務或問題進行深入讨論并做出決斷。該詞由“讨”(研讨、探究)和“裁”(裁決、決斷)組合而成,強調通過商議達成結論的過程。


二、曆史出處與用例

  1. 唐代典章制度的制定
    《新唐書·杜如晦傳》記載:“方為相時,天下新定,臺閣制度,憲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描述杜如晦與房玄齡在唐朝初年制定國家制度時,通過反複商讨和裁決确定典章。

  2. 元代文獻中的引用
    元人宋子貞在碑文中寫道:“臺閣讨裁,典章燦煥。”
    ——此處以唐代名臣房玄齡類比,突出通過商議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


三、用法解析


四、現代延伸理解

盡管“讨裁”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但根據字面可引申為“尋求裁決或評判”,例如在法律争議或複雜決策中請求權威方裁斷。不過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讨裁”是典型的古漢語複合詞,核心含義為“商議裁決”,多見于史書對制度建設的描述。現代使用需注意其曆史語境,避免與“讨教”“裁斷”等近義詞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奧思遨逸澳洲白鹿紙白社人報銷奔逸愎類操衣抽黃對白純種單一制雕今二氧化錳凡草鳳歌糞壤扶犂扶攜龜焦骨重神寒黃頭室韋貆豬互跪勦民節操街坊四鄰忌憤看成狂亂狼師蘭裓痨傷列土分茅隴道龍去鼎湖面紅面赤麪老鼠牛炙平均主義平射炮品目繁多剖列蒲酒親身秋決全豹羣工掃掩生産資料射天狼雙鈎術數松刺擡轎子亡走黠詭項别骓涎着臉小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