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諷勵 ”。1.暗示、督促。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上》:“ 竇後 誣言欲咒詛。上信之,出貴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黃門 蔡倫 考之。 竇後 諷厲考者,皆緻以巫蠱事送暴室。”
(2).教誨勉勵。《宋書·劉劭傳》:“上時務在本業,勸課農桑,使宮内皆蠶,欲以諷勵天下。” 宋 歐陽修 《薦布衣蘇洵狀》:“往時自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蓋自 天聖 迄今二十餘年。”《明史·楊靖傳》:“帝製《大誥》,舉通政使 蔡瑄 、左通政 茹瑺 、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諷厲之。”
諷厲(fěng l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層含義的複合詞,既可指用嚴厲的言辭勸誡、規勸,也含有以諷刺的方式責備、激勵之意。其核心在于通過語言的力量使人警醒或改正,常見于古典文獻與現代書面語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勸誡與警示
指通過嚴肅、直接的語言指出他人過失,促使其反省或改正。
例:《後漢書》有“深加諷厲”之語,意為以深刻言辭勸誡警示。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諷刺與激勵并存
結合諷刺的鋒芒與激勵的意圖,在批評中隱含督促改進的目的。
例:魯迅雜文中對國民性的批判常帶諷厲色彩。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本義為“委婉勸告”,《說文解字》釋為“誦也”,引申為用含蓄或尖銳的言語表達意見。
原指磨刀石(《說文》:“厲,旱石也”),後衍生出“嚴厲”“激烈”之義,如“厲聲呵斥”。
二字組合後,“諷厲” 既保留“諷”的言語技巧,又強化“厲”的力度,形成獨特的語義張力。
古典語境中的規勸
常見于史書與政論,如司馬光《資治通鑒》載大臣“每以諷厲谏上”,強調臣子以尖銳言辭勸谏君主。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現代語境中的批判性激勵
用于文學或社會評論,如學者對不良現象的批評常被形容為“語帶諷厲”,兼具批判與喚醒意識的作用。
來源: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色彩 |
---|---|---|
諷厲 | 諷刺+嚴厲激勵 | 批判性較強 |
勸誡 | 溫和勸導 | 中性或積極 |
譏諷 | 嘲笑、挖苦 | 貶義居多 |
鞭策 | 督促前進(少諷刺意) | 積極激勵 |
“諷厲”是漢語中兼具批判性與建設性的特殊表達,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古典用例多見于史書典籍,現代用法則集中于社會批評與文學領域。
“諷厲”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暗示、督促
指通過間接的方式提醒或催促對方。例如《後漢紀·章帝紀上》提到窦後“諷厲考者”,即暗示審問者将罪名歸于他人。
教誨、勉勵
表示通過言辭激勵或教導他人。如《宋書·劉劭傳》中,皇帝通過勸課農桑“諷勵天下”,即以此勉勵百姓。
異體寫法
亦作“諷勵”,兩者可通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諷厲”有諷刺尖銳的含義,但此用法多見于引申或現代語境,需注意與古典釋義的區分。
“諷厲”在古漢語中主要用于暗示督促或教誨勉勵,而現代語境下可能存在引申義。理解時需結合具體文獻或上下文,優先參考權威典籍釋義。
安常習故百果扒進膀子吊葆臧弊尩材谞赤撥刺心待兔守株大西洋海嶺燈台守帝緒鳄魚眼淚方圜風規凫鴈矸石敢言遘遇丱女紅撲撲花癡狐丘首肩辇尖耍見重竭盡心力雞骨支牀驚仡吉召卷土軍墾開裆褲揆課虧欠隆頹輪煥牡橭牧所木屧蹒局裴徊配匹輕鯈寝所曲均日觀峰生生世世攝生世國熟缣絲毫擡杠王鐵鎗溫床效法小豎屓赑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