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乘用的肩輿。《藝文類聚》卷四引 南朝 宋 何法盛 《晉中興書》:“會三月三日, 中宗 出禊,乘肩輦, 敦導 并騎從。”
“肩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綜合了曆史本義與引申用法:
字面解釋
“肩辇”指古代皇帝乘坐的肩輿(一種由人力擡扛的交通工具),常見于文獻記載。例如《晉中興書》提到“中宗出禊,乘肩辇”,說明其作為帝王儀仗的用途。
“辇”的解析
“辇”本義為人拉的車(如《詩經》中“我任我辇”),後特指皇室車駕(如“帝辇”“鳳辇”)。因此“肩辇”更強調以肩扛行的皇家交通工具,區别于普通車辇。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肩辇”列為成語,比喻承擔繁重責任或艱辛付出。例如形容某人肩負重任時,可用“肩辇”表達其勞苦。但需注意,此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古代文獻中未見類似比喻記錄。
若需進一步考證曆史用例,可參考《藝文類聚》《晉中興書》等古籍原文。
肩辇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
1. 古代稱呼君主車前的挽留器具。
2. 秦代官吏的官車。
3. 比喻肩負重任。
4. 泛指車輛。
肩辇的部首是“肉”,筆畫數為16畫。
肩辇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宰》一篇中,用于描述君主的車前挽留器具。隨着時間的推移,肩辇的含義逐漸擴展,涵蓋了官職、責任和權力等方面的意義。
肩辇的繁體寫法為「肩轍」。
在古代,肩辇的寫法較為簡化,通常使用「肩軅」來表示。
1. 他身負重任,是肩辇之臣。
2. 曆史上有許多名将肩負重辇,立下赫赫戰功。
3. 君士坦丁堡的街頭擠滿了各種各樣的肩辇。
1. 肩背:指肩膀和背部。
2. 肩負:承擔責任。
3. 辇輿:指古代君主乘坐的車輛。
1. 肩挑
2. 肩接
3. 肩輿
1. 因循
2. 迎合
3. 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