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分虎節 ”。分虎。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三:“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功高分虎節,位下恥龍驤。”
分虎竹是古代漢語中與軍事調遣相關的典故用語,其核心含義指代官員受命執掌兵權、出任重要軍事職務。該詞由“分虎”與“竹使符”兩個意象組成,具體釋義如下:
詞源與意象解析
“分虎”源于“虎符”,即虎形兵符,為古代帝王授予将領調兵的信物。《漢語大詞典》記載,虎符需剖分為二,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予将領,合符方可發兵(來源:《漢語大詞典》卷三,商務印書館,第102頁)。
“竹”指“竹使符”,為漢代竹制信物,用于傳達軍令。《漢書·文帝紀》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注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镌刻篆書”(來源:《漢書》卷四,中華書局,2012年版)。
曆史語境與用法
該詞常見于唐代邊塞詩與史籍,如李白《塞下曲》中“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将軍。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橫行負勇氣,一戰淨妖氛”暗含分虎竹的軍事意象(來源:《全唐詩》卷一百六十四)。
宋代以後逐漸演化為官員受權的代稱,如《宋史·職官志》載節度使“分虎竹以鎮四方”(來源:《宋史》卷一百六十六,中華書局,1985年版)。
現代釋義擴展
《現代漢語典故辭典》将其定義為“象征執掌重要職權,多用于形容承擔國家重任的官員”(來源:《現代漢語典故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第356頁)。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保留莊重色彩,常見于曆史題材文學作品及政論性文本。
“分虎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基本含義
該詞是“分虎”和“分竹”的合稱,指古代帝王分封将領或官員的兵符信物。其中:
引申意義
常代指軍事或行政權力的分配,多見于描述将領受命鎮守邊疆或官員赴任的場景。
“分虎竹”是融合軍事與行政權力分配的雙重意象,常見于古典詩文,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象征意義。
扳送贲耀擘牋不敢苟同捕擊側芽車馬填門尺布鬥粟崇酒登霄二玄放長線釣大魚飛飙風波平地焚銷搞定灌漿糊貴嫔合宴建賬介鱗機伶摎流糾帥浚都客火刻志骙瞿連六鳌流離颠頓流葉籠鞭龍王爺漏逸律度馬良眉毛茸摩撫披覽破鏡重合羌管乾浄挈從清玩權均力齊柔懷僧伽帽沈密書袋睟容銅齊酴醿酒頑賊魏紫姚黃屋面曏日想聞相尤銜疚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