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議的意思、風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議的解釋

指恣意、任意或自由廣泛地發表議論、評論。《詩·小雅·北山》:“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馬瑞辰 通釋:“風議,即放議也;放議,猶放言也……《釋文》音諷,失之。”《漢書·叙傳下》:“ 賈 ( 陸賈 )作行人, 百越 來賓,從容風議,博我以文。”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出入風議,臧否人羣,文士所優為也;持理議禮,非擅其學莫能至。”

諷勸議論。《淮南子·主術訓》:“ 頃襄 好色,不使風議,而民多昏亂,其積至 昭奇 之難。”《宋書·王僧達傳》:“遠近風議,不獲稍進,臣所用夙宵疾首,寤寐疚心者也。” 宋 司馬光 《祭觀文丁尚書文》:“陪貳殿帷,雍容風議,老成之德,中外式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議是漢語古語詞彙,具有特定曆史語境下的語義内涵。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風議(fēng yì)指公開議論、諷谏或倡導某種主張的行為,多用于古代政治、文化語境,強調以言辭影響他人或社會風氣。其核心含義包含“風”的教化、感化作用與“議”的讨論、谏言功能,合指通過言論引導輿論或規勸執政者。

  2.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漢代鄭玄注:“風,猶‘諷’也。”此處“風議”指臣子對君主委婉勸谏。至漢代以後,詞義擴展為對社會風氣的評議,如《漢書·藝文志》提及“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時,隱含“風議”的民間輿論性質。

  3. 用法與示例

    • 諷谏勸誡:如《後漢書·蔡邕傳》載“臣邕風議忤旨”,指臣子進言觸犯帝王。
    • 輿論評議: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中“清議亡而幹戈至”中的“清議”與“風議”義近,均指向公共言論對時政的影響。
  4. 同義詞辨析

    • 諷谏:側重含蓄批評,如《文心雕龍·諧隱》言“諷谏之興,本乎衛道”。
    • 清議:強調公正評議,常見于漢魏六朝門閥政治背景,如《世說新語》載魏晉名士“以清議為高”。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鍊接
  2. 《詩經注析》(鍊接
  3. 《日知錄校注》(鍊接
  4. 《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風議”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文獻來源解析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恣意、自由地發表議論或評論,強調不受拘束地表達觀點。該詞源自《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2. 通假與注釋
    “風”在此處通“放”,即“風議”實為“放議”。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指出:“風議,即放議也;放議,猶放言也”(意為暢所欲言),并認為《經典釋文》将“風”注音為“諷”有誤。

  3. 典籍用例
    《漢書·叙傳下》記載陸賈出使百越時“從容風議,博我以文”,描述其以文雅言辭自由論辯的外交風範。

  4. 語義特點
    該詞隱含不拘禮節、廣泛議論的語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士大夫或使臣的言談方式,與現代“高談闊論”有相似之處,但更強調言論的自由度。

“風議”體現了古代文論中言論自由的側面,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秉畀炎火兵糧薄斂朝集使垂曜鼎郊觀冬霰貳統番番風輕雲淡贲海府經廳功成名遂龜繇駭訛鶴徑揘觱黃門驸馬歡忻呼天搶地尖穎積累峻舻诔狀曆揚理業鹿梨馬頰甍甍民淳俗厚鳑皮平早輕機青林音樂清水冷竈曲盡曲跼蠕蛇喪天害理神采奕然升假神位侍弟失所收攤子爽慨遡波擡筐逃塾天壍痛惱仙駕閑清鮮晫校令霞焰鞋底魚謝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