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泛指 中国 东部。《书·微子之命》:“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 孔 传:“正此东方华夏之国。 宋 在京师东。”《后汉书·吴祐传》:“ 祐 每行园,常闻讽诵之音,奇而厚之,亦与为友,卒成儒宗,知名东夏。”《周书·武帝纪下》:“东夏既平,王道初被, 齐 氏弊政,餘风未殄。” 清 侯方域 《赠倪荥阳序》:“友人 王君 侯服 者,东夏豪杰之士也。”
(2). 金 元 之际的国名。 金宣宗 时, 蒲鲜万奴 据 辽东 自立,国号 大真 ,历史上亦称 东真 。后降 元 ;复叛,称 东夏 。 元太宗 时灭于 元 。参阅《元史·太祖纪》及《太宗纪》。
“东夏”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
古代文献中常以“东夏”代指中国东部地区,如《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尹兹东夏”,孔颖达注疏解释为“东方华夏之国”。这一用法多见于先秦至汉唐文献,强调方位概念。
由金朝女真将领蒲鲜万奴在东北建立的政权,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政权演变
蒲鲜万奴原为金朝辽东宣抚使,1215年趁金朝衰败自立,初建“大真国”,1216年短暂降蒙,次年复叛后改国号为“东夏”。
统治范围
鼎盛时控制今吉林、黑龙江大部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政治中心先后位于辽宁开原和吉林延吉城子山,现存遗址可见防御性山城建筑特征。
灭亡过程
1233年蒙古窝阔台派皇子贵由东征,攻破南京(今延吉),蒲鲜万奴被俘,政权终结。
部分现代词典提及“东夏”指夏季时节,但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为引申义或误传。建议在学术研究中以历史政权释义为主。
摆洒白屋寒门跋勒国鞭辟向里表酇捕景残更昌化石超超疮帚触触生绰灯楚市当街敌区东阳瘦敦睦邦交顿证发电量发怒穿冠符禳观察光头过吹鼓行含忖号坎儿花貌幻形甲午风云旌扬金簧开本恪慎口颊阑槛麟凤一毛六位理育陆标麻斗谩视绵里铁篣捶胼手胝足敲丧钟清浄白省秦智虞愚肉杌入竟问禁三火是后侍役四爱索头虏素位而行条凳脱珥雾鬓小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