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樹的意思、凍樹的詳細解釋
凍樹的解釋
謂寒霜凝結在樹木上,包裹住枝條。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黍穄》:“常記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日種之,萬不失一。”原注:“‘凍樹’者,凝霜封著木條也。假令月三日凍樹,還以月三日種黍,他皆倣此。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者,早晚黍悉宜也。”
詞語分解
- 凍的解釋 凍 (凍) ò 液體或含水分的東西遇冷凝結:凍結。凍害。凍餒。 湯汁凝成的膠體:魚凍。肉凍。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凍得慌。防凍。凍傷。凍瘡。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樹的解釋 樹 (樹) ù 木本植物的通稱:樹木。樹林。樹大根深(喻勢力大,根基牢固)。 種植,培育:樹藝(“藝”,種植)。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 立,建立:樹立。樹敵。 量詞,相當于“株”、“棵”:一樹梅花。
網絡擴展解釋
“凍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寒霜凝結在樹木表面,包裹住枝條的自然現象。這一現象在古代農書中被用于指導農事活動,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字面含義
指冬季或初春時節,低溫導緻樹木表面形成凝霜或冰晶,覆蓋枝條的現象。這種霜凍狀态使枝條被“封住”,形成白色冰層包裹的外觀()。
-
農業引申義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黍穄》提到,古人通過觀察“凍樹”現象确定黍的播種時間。例如:“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晚黍。”這裡的“凍樹”日期成為農耕時令的參照标準()。
二、相關科學背景
現代園藝學中,類似現象可能涉及樹木凍害,包括:
- 凍旱:土壤凍結導緻根部無法吸水,而地上部分持續蒸騰水分,造成生理幹旱()。
- 霜害:霜凍使嫩枝或葉片細胞結冰受損,常見于早春或晚秋()。
- 凍裂:樹幹因晝夜溫差劇烈而縱向開裂,多見于楊樹等樹種()。
三、總結
“凍樹”既是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也是古代農業智慧的體現。現代林業中,類似現象可能對樹木健康造成影響,需通過防寒措施(如樹幹塗白、培土覆蓋)加以預防。如需進一步了解凍害防治,可參考農業技術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凍樹(dòng shù)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樹木被凍住或冰凍的樹木。下面将為你提供關于凍樹的更多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凍:部首為冫,總筆畫為7。
- 樹:部首為木,總筆畫為8。
來源:
凍樹這個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來源于尋常百姓日常生活對自然環境的描述。當寒冷的冬天來臨,樹木遭遇嚴寒天氣,它們的水分被凍結,從而形成凍樹。
繁體字:
凍樹的繁體字為凍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字典中,“凍樹”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差别。
例句:
1. 冬天的夜晚,寒風呼嘯着,凍樹在月光下顯得異常凄涼。
2. 冰雪覆蓋的凍樹仿佛是大自然的藝術品。
組詞:
凍結、凍土、凍傷
近義詞:
冰凍的樹、凍住的樹木、結冰的樹
反義詞:
綠樹、蓬勃生長的樹木、融化的樹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