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書的人。 漢 以後泛指一般讀書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史記·淮陰侯列傳》:“ 成安君 ,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沉孟端》:“ 沉孟端 先生 方學 ,雖本世醫,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風。”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然而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們……一到圓形的地球,卻什麼也不知道。”
“儒者”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儒者最初指尊崇儒學、通習儒家經典的人,尤其強調對孔子思想的傳承。漢代以後,這一概念逐漸擴展,泛指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讀書人。
儒者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注重:
典型儒者具有"溫文儒雅,謙恭禮讓"的氣象,如《儒林外史》描寫王冕"儒者氣象,不覺功利之見頓消"。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既可指代儒家學者,也可形容具有傳統道德修養的知識分子。需注意其内涵隨曆史變遷而擴展,但核心始終圍繞儒家價值觀體系。
可通過查字典或漢典獲取更完整的古籍例證與演變脈絡。
《儒者》一詞指的是儒家學派的追隨者或儒家學說的實踐者。儒家,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學派之一,強調以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來規範人際關系,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者》一詞的拆分部首是“人”字旁(亻)和“口”字旁(口),分别代表人和口,表達了儒者與人民之間的緊密聯繫。根據漢字筆畫,儒字共有12畫。
《儒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被用來描述儒家學派的追隨者,弟子和學生。在古代,儒者廣泛傳播和推崇儒家思想,通過教育和德行來影響社會秩序。
《儒者》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儒者」,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意義和用法也相似。
在古代,儒字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結構保持一緻。例如,有時候“口”字旁的一橫會延伸到整個字的上部,形成一個“日”字旁,表示光明正大的行為。
1. 他是一位忠誠的儒者,一直緻力于傳承儒家思想。
2. 儒者強調修身立德,追求道德和聰明才智的完美統一。
儒學、儒教、儒家、儒道、儒釋道(混合宗教)。
儒士、士人、學者
野蠻人、戰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