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筆的意思、頂筆的詳細解釋
頂筆的解釋
古代朝見,插筆于冠,以備記事,謂之“頂筆”。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二:“考功郎中監儀禦史坐,北向,酒九行,僕射秉筆,有司贊揖。頂筆故事廢矣。”參見“ 簪筆 ”。
詞語分解
- 頂的解釋 頂 (頂) ǐ 最高的,最上的及最高最上的部分:頂點。頭頂。山頂。頂巅。頂尖。 用頭支承:頂承。頂天立地。 支撐,抵住:頂禮(*********最尊敬的跪拜禮節,兩手伏地,以頭抵住受拜人的腳)。頂門立戶。 從下面
- 筆的解釋 筆 (筆) ǐ 寫字、畫圖的工具:毛筆。鋼筆。鉛筆。筆架。筆膽。 組成漢字的點、橫、直、撇、捺等:筆畫。筆順。筆形。筆道。 用筆寫,寫作的:筆者。代筆。筆耕。筆談。筆誤。筆譯。筆戰。筆名。 寫字、畫畫
網絡擴展解釋
“頂筆”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古代朝見禮儀中的用具
指古代官員朝見君主時,将筆插在冠帽上以備隨時記錄重要事項的禮儀行為。這一習俗在宋代龐元英的《文昌雜錄》中也有記載,提到“頂筆故事廢矣”,說明該傳統在宋代逐漸式微。其作用類似于“簪筆”(将筆簪于發髻),是古代文官身份和職責的象征。
-
寫作技巧中的布局手法(較少見)
在文學創作領域,“頂筆”指文章轉折處的承接技巧,需自然銜接上下文,如正接、順接等。這一用法源于林纾的《春覺齋論文》,強調行文連貫性,但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補充說明:第一種含義是主流解釋,多見于曆史文獻;第二種屬于特定學術語境下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頂筆這個詞的意思:在漢語中,頂筆是指用手掌輕輕碰一下筆尖或鉛筆尖,使其對齊或嵌入,以達到更好的書寫或繪畫效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頂字的部首是頁,筆畫數為8。
來源:頂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從“亞而隹之聲”的象形字,表示手向上頂住物體的形狀。
繁體:頂字的繁體寫法為「頂」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頂字的寫法稍有差異,其形狀更加簡化,呈現為一個上面有一橫的圖形。
例句:他頂了頂筆尖,開始認真地寫作業。
組詞:頂天立地、頂風冒雪、高屋建瓴、頂鍋蓋
近義詞:按壓、修整、整理
反義詞:松手、松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