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宿仇”。 1.蓄積已久的仇恨。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於窮厄之地。今欲奉不羈之計,以雪吾之宿讎,何行而功乎?”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今世業緣湊合,乃得一快其宿讐。彼之加於君者,即君之曾加於彼者也。” 曲波 《橋隆飙》十:“再加上我們犧牲的人,大部分是在突圍時死在 仇國基 自衛軍的陣地上,激起他對 仇國基 從小的宿仇。”
(2).指積怨已久的仇人。 郭沫若 《天地玄黃·世界和平的柱石》:“今天危機渡過了,便又翻過臉來,把昨天的盟友當成宿仇。”
“宿雠”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sù chóu,同“宿仇”。其含義可分為兩方面:
蓄積已久的仇恨
指長期積累、未能化解的深重仇怨。例如:
積怨已久的仇人
指因長期矛盾而敵對的個體或群體。例如:
使用場景:該詞多用于文學、曆史或正式語境中,強調仇恨的長期性和深刻性。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書面表達或特定叙事場景。
《宿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對舊仇人進行報仇雪恨”。它含有報複、複仇的意味。
宿:宀(寶蓋)+ 一(橫)+ 示(礻,禮字旁)→共5筆
雠:隹(鳥)+ 雨(點)+攵(攴,攴字旁)→共11筆
《宿雠》一詞的出處可追溯到《周易·系辭上》:“怨其生之遲,時告之宿。”這句話表示對于敵人惡行的記恨,并期望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報複。
《宿雠》的繁體字為「宿讎」。
在古代,《宿雠》的漢字寫法有多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有「宿讐」、「宿讎」。
1. 他曆經多年,終于宿雠于仇敵之身。
2. 冤冤相報,何時能夠宿雠?
宿怨、宿命、宿願
報仇、複仇、雪恥
寬宏大量、仁慈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