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前人的記述。《左傳·成公十五年》:“ 子臧 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國語·晉語六》:“夫 成子 導前志以佐先君。” 三國 魏 曹植 《學官頌》:“ 由 也務學,名在前志; 宰予 晝寝,糞土作誡;過庭子弟,《詩》《禮》明記。”
(2).往昔的志向。 唐 李白 《颍陽别元丹邱之淮陰》詩:“前志庶不易,遠途期所遵。” 唐 許渾 《寄契盈上人》詩:“婚嫁乖前志,功名異夙心。”
(3).前人的志向。《三國志·魏志·管甯傳》:“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 宋 蘇轍 《陳述古舍人辭廟文》:“慨然顧瞻,思繼前志。”
“前志”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前人的記述
指曆史上流傳的文獻或前人留下的記載。例如《左傳·成公十五年》提到“前志有之,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這裡的“前志”即指前代典籍。
往昔的志向
表示個人過去的理想或目标。如唐代許渾《寄契盈上人》詩雲:“婚嫁乖前志,功名異夙心”,表達了對早年志向未能實現的感慨。
前人的志向
特指先輩或曆史人物的遺志。例如《三國志·魏書·管甯傳》記載“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強調繼承先人遺志的重要性。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左傳》等權威文獻。
《前志》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事情發生前就已經有預兆或迹象,預感或預見。它常用來形容那些能夠預知未來或者善于觀察事物變化的人。
《前志》這個詞可以從部首和筆畫來分解拆分,其中:
- 部首:言
- 筆畫:12畫
《前志》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來源于《周易》,是用來形容能夠事先預知未來或觀察事物變化的人。
《前志》的繁體字是「前誌」。
在古時候,「前志」的寫法略有不同,可以寫作「前志事」或者「前瑞」等,但意思依然是一樣的。
1. 他對未來的前志很準确,總是能提前預見到事情的發展。
2. 他的前志告訴他這次考試會很艱難,因此他提前做了充分準備。
- 前兆
- 預感
- 預見
- 預知
- 預兆
- 預感
- 預見
- 預知
- 後效
- 後知
- 後悔
- 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