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前志的意思、前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前志的解釋

(1).前人的記述。《左傳·成公十五年》:“ 子臧 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國語·晉語六》:“夫 成子 導前志以佐先君。” 三國 魏 曹植 《學官頌》:“ 由 也務學,名在前志; 宰予 晝寝,糞土作誡;過庭子弟,《詩》《禮》明記。”

(2).往昔的志向。 唐 李白 《颍陽别元丹邱之淮陰》詩:“前志庶不易,遠途期所遵。” 唐 許渾 《寄契盈上人》詩:“婚嫁乖前志,功名異夙心。”

(3).前人的志向。《三國志·魏志·管甯傳》:“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 宋 蘇轍 《陳述古舍人辭廟文》:“慨然顧瞻,思繼前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前志"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一、指前代或前人的記載 《漢語大詞典》解釋為"前人的記述",常指史書或文獻中保留的過往記錄。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餘,餘賜女孟諸之麋。』弗緻也。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谏,弗聽。榮季曰:『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将何愛焉?』弗聽。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為戮。」』及連谷而死。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蒍呂臣實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指先人的遺志或個人的先前志向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釋義為"先人的遺志",如《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載:"臣竊感先帝早崩,威王棄世,臣獨何人,以堪長久!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幹,而身名并滅。臣聞骐骥長鳴,則伯樂照其能;盧狗悲號,則韓國知其才。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裡之任;試之狡兔之捷,以驗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馬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韓國之舉,是以於邑而竊自痛者也。"(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源》則補充"前志"可指"從前的志向",如《晉書·儒林傳·孔衍》"前志"即為此義。(來源:《辭源》)

網絡擴展解釋

“前志”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義項

  1. 前人的記述
    指曆史上流傳的文獻或前人留下的記載。例如《左傳·成公十五年》提到“前志有之,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這裡的“前志”即指前代典籍。

  2. 往昔的志向
    表示個人過去的理想或目标。如唐代許渾《寄契盈上人》詩雲:“婚嫁乖前志,功名異夙心”,表達了對早年志向未能實現的感慨。

  3. 前人的志向
    特指先輩或曆史人物的遺志。例如《三國志·魏書·管甯傳》記載“非所以奉遵明訓,繼成前志也”,強調繼承先人遺志的重要性。


二、補充說明


三、典型例句

  1. 文獻引用:
    《國語·晉語六》:“夫成子導前志以佐先君”(以曆史記載輔佐君主)。
  2. 詩歌表達:
    李白《颍陽别元丹邱之淮陰》:“前志庶不易,遠途期所遵”(志向不改,堅守初心)。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左傳》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合八一起義不登登乘馭川守春酎大藩道首大韻掉罨子斷魂對稱與非對稱發植穿冠風雅頌俯仰隨人扶質棺槥關戾故誤憨乎乎漢雞和嫔猴子化衣塵回春之術角角窘辱跼蹙枯木衆廊宇老油子劣馬吏政買服賣交情美顔妙匹默而識之南山粲驽愚聘君泣淚傾杯樂窮亨氣業穰子人給家足深層剩道奢淫孀閨松籁貪騃檀龛秃落萬箭穿心娃娃親饷糈先景枭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