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相的意思、拜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相的解釋

被任命為宰相。 宋 徐度 《卻掃編》卷上:“ 韓康公 、 王荊公 之拜相也, 王岐公 為翰林學士,被召命詞。”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訂舊聞證誤之誤》:“ 心傳 謂據國史 章文獻 …… 寶元 元年拜相。” 吳晗 《況锺和周忱》:“ 明成祖 在打到 南京 ,作了皇帝以加,任命七個官員替他管理機密事務,叫做‘入閣’,後來叫做‘拜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拜相”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拜相”指被任命為宰相,即古代中國最高行政官員的職位。這一表述強調官職的授予過程,通常伴隨正式的禮儀程式。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詞源與文獻記載

    • 宋代文獻《卻掃編》提到“韓康公、王荊公之拜相”,清代《吹網錄》也記載官員“寶元元年拜相”,均指官員被任命為宰相。
    • 現代學者吳晗在《況锺和周忱》中,将明代官員“入閣”稱為“拜相”,說明該詞在曆史不同時期均有使用。
  2. 權力象征
    宰相在古代政治中地位顯赫,掌管國家機要,因此“拜相”不僅是官職晉升,更被視為仕途巅峰的象征。例如《大宋宣和遺事》描述蔡京拜相後權傾朝野。


三、使用場景與延伸

  1. 成語與文學表達

    • 常與“封侯”連用為“封侯拜相”,形容功成名就(如例句)。
    • 部分語境中可能引申為對高位的尊崇,但核心含義仍圍繞官職任命。
  2. 誤用辨析
    個别解釋将“拜相”理解為“拜訪宰相”(如),但權威文獻及曆史用例均指向“被任命為宰相”,需注意區分。


四、相關曆史人物案例


“拜相”主要指被任命為宰相,是古代官員晉升至權力核心的标志性事件,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成語中。需注意與“拜訪宰相”等非主流解釋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相的意思

拜相是指古代中國朝廷中的官職,擔任國家重臣、首相一職。該職位通常由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任命,負責政治、經濟、外交等重要事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拜相的漢字“拜”由手部(扌)和示意部首(示)組成,共5畫;“相”由目部(目)和木部(木)組成,共9畫。

來源

拜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宗伯》:“射之人敷之以右手,拜之以右足也。”後來,隨着政治制度的演變,拜相逐漸成為古代************中的一種官職。

繁體

拜相的繁體字為「拜相」,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拜相的字寫作「拜相」,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例句

1. 古代中國的拜相由最高統治者任命。

2. 她的父親曾擔任拜相一職。

組詞

1. 參拜:前去參觀并表示敬意。

2. 拜訪:去拜會,看望他人。

3. 拜祭:向神佛、祖先等進行敬意的儀式。

近義詞

這裡列舉一些拜相的近義詞:

1. 首輔

2. 宰相

3. 丞相

反義詞

這裡列舉一些拜相的反義詞:

1. 臣子

2. 郎官

3. 小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