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畏天愛民 ”。
“畏天恤民”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畏天”指敬畏上天,“恤民”意為體恤、憐憫百姓。整體解釋為敬畏自然法則(或天命),同時關愛百姓疾苦,常被視作古代統治者應具備的德行。部分文獻将“恤”進一步解釋為“周濟”,強調對民衆的實際關懷。
該成語最早見于宋代朱熹《辭免進職奏狀》:“既闵然有畏天恤民之誠,而聖訓丁甯又無非恻怛焦勞之實。”。雖被部分文獻歸為“封建統治倫理觀念”,但也有觀點認為其内核超越時代,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人文關懷的統一。
盡管源自封建時代語境,但其核心理念仍具現實意義:
需注意與單純強調“服從天命”或“愚民政策”的區别,該成語的核心在于敬畏與關懷的雙向統一,而非單向度的順從。
(如需查看更多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好工具等來源的完整詞條)
《畏天恤民》是一個成語,意為害怕上天懲罰而善待百姓。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畏、天、恤和民,共有11個筆畫。其中,“畏”是指害怕,“天”是指上天,表示上天的力量和無所逃避的意思,“恤”是指關懷、憐憫,“民”是指百姓,代表人民群衆。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天道酬勤、惡有惡報的觀念,在行為上嚴格要求自己,懷着敬畏之心對待天,同時也注重對人民的關懷。這個成語體現了古代君主的善政理念,鼓勵治國者勤勉為民、慈悲憐憫。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畏天恤民」,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該成語的古時候寫法在畏字的下方有一個“田”字旁,類似于「畏」中的部分。傳統寫法更複雜,略有變化,但整體形狀基本保持不變。
以下是幾個應用該成語的例句:
1. 統治者應該明白,隻有畏天恤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2. 治理一個國家需要畏天恤民的品質,不能忽視人民的疾苦和需要。
3. 古代的聖賢君主都以畏天恤民的德行著稱,以其善政造福百姓。
與“畏天恤民”相關的其他詞語有:畏罪悔改、憐憫百姓、害人不淺、慈悲為懷。
與“畏天恤民”意思相反的詞語為:肆無忌憚、蠻橫無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