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東流入。《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晉 葛洪 《抱樸子·鈞世》:“故水不發 崐山 ,則不能揚洪流以東漸。”
(2).引申謂向東方流傳。 南朝 梁 簡文帝 《大6*法頌》:“西踰月窟,東漸扶桑。” 林纾 《送文科畢業諸學士序》:“ 歐 風既東漸,然尚不為吾文之累,敝在俗士以古文為朽敗。”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東漸漢語 快速查詢。
“東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向東流入
源自《尚書·禹貢》的記載:“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本義指河流向東流入大海。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也提到“水不發崐山,則不能揚洪流以東漸”,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地理意義上的用法。
向東方流傳
引申為文化、思想等向東方傳播。例如南朝梁簡文帝在《大法頌》中寫道“西踰月窟,東漸扶桑”,指佛教文化東傳;近代林纾則用“歐風東漸”形容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出處與演變
《尚書·禹貢》是“東漸”最早的文獻來源。從地理概念到文化傳播的引申,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語義擴展。例如提到“東漸入海”被用來描述西方科學思想傳入東方。
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如描述文化交融(如“西學東漸”)或曆史地理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尚書》《抱樸子》等古籍,或查閱文化傳播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