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秔稌的意思、秔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秔稌的解釋

粳稻與糯稻。 唐 韓愈 《柳州羅池廟碑》:“秔稌充羨兮,蛇蛟結蟠。” 宋 曾鞏 《歸老橋記》:“維6*吾先人遺吾此土者,宅有桑麻,田有秔稌。” 宋 蘇轼 《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詩之五:“下有爾家川,千畦種秔稌。”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秔稌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秔稌(jīng t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由“秔”和“稌”兩個單字組成,均與稻谷相關,常見于古代文獻。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單字釋義

  1. 秔(jīng)

    指不黏的稻米,即現代所稱的“粳稻”。其米粒短圓,黏性較低,口感偏硬。《說文解字》釋:“秔,稻屬。”段玉裁注:“稻有黏有不黏,黏者為稬(糯),不黏者為秔。”

    例:《漢書·東方朔傳》載“馳骛禾稼稻秔之地”,即以“秔”泛指稻谷。

  2. 稌(tú)

    指黏性稻米,即“糯稻”。《爾雅·釋草》雲:“稌,稻也。”郭璞注:“今沛國呼稌為稻。” 古文獻中常與“秔”對舉,如《詩經·周頌·豐年》有“豐年多黍多稌”,鄭玄箋:“稌,稻也。”

二、合成詞“秔稌”的語義

“秔稌”作為并列複合詞,泛指所有類型的稻谷,涵蓋粳稻與糯稻兩類。其核心意義為:

三、文獻用例與文化内涵

  1. 農事記載

    《齊民要術·水稻》引《廣志》:“秔有烏秔、黑秔,稌有青稌、白稌。” 說明古代已根據稻米顔色、黏性細分品種。

  2. 禮儀與民生

    《禮記·内則》将“秔稌”列為祭祀供品,反映稻作在農耕社會的重要性。宋代《禾譜》稱“秔稌充羨,倉廪皆實”,凸顯其作為主食的經濟價值。

四、現代方言與學術研究

參考文獻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
  2. 《爾雅義疏》(郝懿行,清代)
  3. 《齊民要術校釋》(賈思勰,北魏;缪啟愉校釋)
  4. 《中國稻作史》(遊修齡,1995年)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文獻及學術著作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秔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tú,具體含義如下:

  1. 單字解析

    • 秔:同“粳”,指粳稻,屬于水稻的一種,米粒短圓、黏性較強,常用于日常主食。
    • 稌:古時指糯稻,即黏性較大的稻米,常用于制作糕點或釀酒。
  2. 整體含義
    合稱“秔稌”時,泛指粳稻與糯稻兩類主要稻米品種,體現了古代對水稻種類的細分。

  3.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獻或詩詞中,例如《詩經》等古籍中可能提及,用以描述農作物的多樣性或表達豐收之意。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農作物的分類或相關詩詞用例,可查閱《說文解字》等典籍或農業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遨步百般刁難白鹿八階悲激柄任兵饷策文谄口差彊人意城保程若敕授疊嶺防務反狀偾踣紛挐梗目光音天官舟故訓何勿惛怓呼吸之間敫然椒醑解菜階席驚雷莢阬谷可索虧蔽牢羌辣子角廉遠堂高末進沐冠拿搪牛骥同皁怒氣沖沖破律譜氏棄灰青水臉傾飐取譬人給家足日録身教師徒蜀嚴胎毛梯取往後文燕吳謡逍遙子小業觿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