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廟議的意思、廟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廟議的解釋

(1).關于宗廟禮制的議論。《新唐書·朱子奢傳》:“始, 武帝 時,太廟享止四室。 高祖 崩,将祔主于廟,帝詔有司詳議。 子奢 建言:‘ 漢 丞相 韋玄成 奏立五廟, 劉歆 議當七, 鄭玄 本 玄成 , 王肅 宗 歆 ,於是歷代廟議不能一。’”

(2).朝廷的謀議。 宋 嶽珂 《桯史·劉蘊古》:“ 藴古 素謂廟議鹹許,其來也,意得甚。” 明 張居正 《與王鑒川計送歸那吉事》:“彼雖有言,廟議已決,無足恤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廟議(miào y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在宗廟或朝廷中商議國家重大事務的決策活動,尤其指帝王與重臣在廟堂之上對軍政要務的讨論與決議。以下從釋義、源流、用法等角度詳細闡釋:


一、釋義與核心内涵

  1. 字義分解

    • 廟:本指供奉祖先的宗廟,引申為朝廷、朝堂(如“廟堂之高”)。
    • 議:商議、讨論政事(如“議政”“廷議”)。

      合稱“廟議”,特指在朝廷中樞對國家大計的正式商讨,具有權威性與決策性。

  2. 曆史語境中的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廟議指:

    “帝王或重臣在廟堂(朝廷)上議決國事。”

    其内容涵蓋戰争策略、典章制度、祭祀禮儀等,如《後漢書·班固傳》載:“朝廷廟議,靡不據懷。”


二、源流與典籍例證

  1. 先秦起源

    周代宗廟兼具祭祀與議政功能,《周禮》中“大詢于衆庶,則各帥其鄉之衆寡而緻于朝”即體現廟議雛形。

  2. 漢代制度化

    廟議成為正式決策機制,如《漢書·韋賢傳》載:“廟議以武帝功高,立世宗廟。”指群臣議定漢武帝廟號之事。

  3. 唐宋演變

    唐代設“政事堂”為宰相議政之所,廟議漸與日常朝議融合。宋代《冊府元龜·帝王部·謀猷》載:“廟議未決,帝獨斷親征。”


三、近義詞辨析


四、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廟議”一詞主要用于曆史研究、古籍解讀及文學創作,形容古代高層決策場景。例如:

“北宋澶淵之盟前,廟議紛争,主戰派與主和派相持不下。”(引自曆史學者論述)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第1284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021頁。
  3. 《中國曆史大辭典·秦漢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廟議”詞條。
  4. 台灣地區《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絡版,“廟議”釋義(來源: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及官方修訂詞典,确保學術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廟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關于宗廟禮制的議論

指古代圍繞宗廟祭祀制度、禮儀規範等展開的讨論。例如:

二、朝廷的謀議

代指國家層面的重大決策或朝堂商議。例如:


補充說明

  1. 詞源特點:該詞常見于史書或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
  2. 應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曆史事件中的禮制争議或政治決策,如“廟議紛争”“廟議已決”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新唐書》《桯史》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請半弓半面不忘砭磨閉否璧麗冰蕩觸寒出離踔絕大餐房大叫喚擔榜狀元倒繃孩兒得男二垂法律文件幡竿方畿赗助館學過水面寒影弧菌箭竿奬歎江心賤易傑牙界障驚急列襟素記事冊镌責橘井誇奪子昆侖舶括镞勞伐斂瘗陵上李漁罵天扯地腼懼滅澌缗課判命捧日偏心眼辟辟柔冶善知識手段壽限碩麗思而不學則殆酸儒天聰王在掌上限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