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的意思、東交民巷的詳細解釋
東交民巷的解釋
街巷名。在 北京市 正陽門 東側。原名 東江米巷 ,訛為 東交民巷 。 清 代為各國使館所在地。 辛丑條約 後劃為公使館界,各使館自置軍隊,界牆設置炮位,曾經一度是帝國主義侵略 中國 的大本營和外國人特别居留地。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巷的解釋 巷 à 胡同,裡弄:小巷。陋巷。窮巷。巷陌(街道)。巷戰(在城市街巷裡進行的戰鬥)。窮街陋巷。 巷 à ㄏㄤˋ 〔巷道〕采礦或探礦時挖的坑道。 義同(一)。 筆畫數:; 部首: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東交民巷是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著名曆史街區,其名稱與地理位置、曆史功能密切相關,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東交民巷指北京市東城區的一條街道,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其名稱源于元代漕運河道“江米巷”的諧音演變(“江米”即糯米),明代劃分為東、西兩段,東段稱“東江米巷”,清末逐漸演變為“東交民巷”。
二、曆史功能釋義
《北京地名志》記載:
該巷在清代為朝廷接待外賓的“四夷館”所在地。1860年《北京條約》籤訂後,英、法、美等國相繼在此設立使館;1901年《辛丑條約》将其劃為“使館界”,成為外國駐華機構集中區,并修築堡壘圍牆,形成“國中之國”的特殊政治地标。
三、文化象征釋義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指出:
“東交民巷”在近現代史中具有雙重象征意義:
- 殖民印記:代表清末列強在華特權,現存舊址如法國郵政局、花旗銀行等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主權象征:1950年新中國收回使館區主權,現為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機構駐地,标志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地位的曆史轉折。
權威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地名志》. 北京出版社, 2020.
- 史為樂.《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網絡擴展解釋
東交民巷是北京一條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胡同,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名稱由來與地理位置
東交民巷原名東江米巷,源于元代南糧北運的漕運樞紐。因北方人稱南方糯米為“江米”,此地成為卸售江米的集散地。明代修建棋盤街時,原江米巷被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即“東江米巷”,後諧音演變為“東交民巷”。其地理位置東起崇文門内大街,西至天安門廣場東側,全長約1.6公裡(含西交民巷則達3公裡),是北京最長的胡同。
二、曆史演變
- 明清時期:作為行政中心,設有禮部、兵部、鴻胪寺等機構,負責外交與貿易事務。
- 近代屈辱史:1860年後,英、法等國在此設立使館;1901年《辛丑條約》将其劃為“使館界”,禁止中國人居住,成為列強侵華的“國中之國”。
-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北平解放,毛澤東要求解放軍入城必須經過東交民巷,終結了“中國武裝不得進入”的恥辱;1950年正式收回外國兵營,恢複主權。
三、建築與文化價值
- 西洋建築群:現存20世紀初的使館建築,如法國郵政局、聖彌厄爾教堂等,是北京少見的歐式風格集中區。
- 文物保護: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004年納入北京舊城曆史文化保護區。
四、曆史事件與象征意義
- 曾見證義和團運動、五四運動等反帝鬥争;
- 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警示後人勿忘國恥。
總結來看,東交民巷不僅是地理名稱,更是中國近代史變遷的縮影,從漕運要道到外交中心,從屈辱象征到主權回歸的見證,承載了複雜的曆史記憶。
别人正在浏覽...
白暈被巾本來面目獘窦逼宮炳炳顯顯常鱗凡介毚兔朝鷄車輪戰侈華床下安床村路歧大手東彙阨陋方起肥私風流倜儻豐厖忿塞鈎鈎灰白霍元甲講使絞刀悸動計勘開拔開綻魁偉列宅盟弟明上蹑蹻擔簦努勁兒女學士樸劣批改普速速千狐腋企慕诠辯全能運動卻埽人中之龍日許多時肉豆蔻生吞活剝式範抒詞瞬盼私力速傷台吉壇山刻酴醿酒豚佩文園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