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藏書家 毛晉 所刻的書。又稱汲古閣本。《<周易正義>序》“夫易者象也” 清 阮元 校勘記:“十行本自此已下,行行頂格, 錢 本同。 閩 、監、 毛 本首行頂格,次行以後,并上空一格。”
"毛本"在漢語詞典和文獻學中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明代著名藏書家、刻書家毛晉(1599—1659)及其後人主持刊刻的書籍版本。以下是詳細解釋:
毛本指明代藏書家毛晉的私家刻書機構“汲古閣”所刊印的古籍版本。毛晉一生校勘、刻印書籍六百餘種,涵蓋經史子集,其版本以校勘精審、刻工優良著稱,是明代私家刻書的代表。
毛晉聘請學者如周榮起等參與校勘,注重底本選擇,常以宋元善本為據,修正前人刻本訛誤。例如毛本《十三經注疏》被清代學者阮元譽為“校正之功頗巨”。
汲古閣刻本多為白口、單魚尾,版心下方镌“汲古閣”三字,部分書末附毛晉題跋,成為重要版本标識。
毛本因流通廣泛,成為後世通行本的基礎。如《說文解字》毛氏刻本取代舊本,清代《四庫全書》亦多采毛本為底本。
毛本保存了大量瀕臨失傳的文獻,如《津逮秘書》叢書收錄宋元筆記百餘種。其刻書活動推動了文化傳播,清代學者錢曾稱“毛氏之書走天下”。
研究毛本需參考權威文獻學著作:
(官方文獻學資源)
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訪問中國古籍保護網(國家圖書館主辦)檢索汲古閣刻本數字化資源。
“毛本”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指明代毛晉的刻本(主流含義) 即“汲古閣本”,是明代藏書家毛晉在其藏書樓“汲古閣”刊刻的書籍版本。該版本以校勘精良著稱,在古籍收藏領域具有重要地位。例如清代阮元在校勘《周易正義》時,曾對比毛本與其他版本的排版差異。
引申指書籍初稿(較少見) 部分詞典提到“毛本”可指代書籍的原始草稿,因古代文人常用帶有毛發雜質的廉價紙張書寫初稿而得名。但這種用法在現代語境中較為罕見,更多見于特定文獻或成語解釋中。
提示:若涉及古籍版本研究,建議優先參考汲古閣本的原義;若在文學創作場景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指向草稿含義。
案典苞瓜爆栗子剝折擘騞側理紙抄靶子恥格傳名達教當家理紀典柯低低切切定執蠹政放學肥噬憤惋改化肐揪咕哧古記合理化禾桶毀廟僭稱将相之器谏筍椒台藠頭敬田給水九符駿快懼怯客棧廉勝民冢密楊跑槽遷墳且蘭青箭杞梓之林壬佞燒馬十字格守宰水域私淑艾太平門韬戎天井窯龆容題湊微眚無可諱言閑麗嘯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