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遞運的意思、遞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遞運的解釋

(1).交替運轉;循環往複。《宋書·鄧琬傳》:“夫晦明遞運,崇替相沿。”《明史·食貨志三》:“自 淮 至徐以 浙 直 軍,自 徐 至 德 以京衛軍,自 德 至 通 以 山東 、 河南 軍,以次遞運,歲凡四次。”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豈非否泰相傾,盈縮遞運,而汩之以人。”

(2).驿站運輸;轉運。 宋 高承 《事物紀原·軍伍名額·遞兵》:“三年正月,又詔郡國起今後不得差道路居人充遞運腳力。”《元典章·刑部十三·添給巡捕弓箭》:“近為禦河會通河道,北自 大都 ,南抵 江 淮 ,遞運係官諸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遞運是漢語中一個兼具曆史内涵與實用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分段傳遞的方式完成物資或信息的運輸。該詞由“遞”(傳遞)和“運”(運輸)兩個語素構成,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官方文書系統,特指由官府設立的遞運所進行的接力式物資轉運機制。

從語義發展脈絡看,遞運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

  1. 本義層面:指古代通過驿站網絡進行的接力運輸,《明會典》記載明代全國設遞運所324處,專門運送軍需、貢品等大宗物資,形成“陸遞車馬,水遞舟船”的體系(《中國交通史》)。
  2. 引申層面:現代漢語中演變為指代分段運輸的物流方式,如《現代漢語應用詞典》定義為“通過多個節點接續完成的運輸過程”。
  3. 文化層面:在民俗研究中,學者發現江浙地區仍保留“遞運節”習俗,反映古代運輸文化對民間生活的影響(《民俗文化研究》2023年第2期)。

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遞運作為專業術語常見于交通運輸史研究領域,其構詞法屬于并列式複合詞,符合漢語“動+動”構成新動詞的構詞規律。當代物流學界将該概念拓展應用于供應鍊管理理論,指代多式聯運中的銜接運輸環節(《物流術語國家标準》GB/T 18354-2022)。

網絡擴展解釋

“遞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交替運轉;循環往複

2.驿站運輸;物資轉運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驿站制度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明史》《宋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薄脆伯爾尼蔡襄才谞慘黯柴煙瞠後赤支砂丑厲牀簟雌劍挫動地籁奪志防身紛亂浮白覆實挂角珖琅官身鬼漿國行荒恣換約兼畜郊禮解決唧唧啾啾襟頭金衣赆贽眷仗鵙鵙勒脖子嘹朗離背蠻歌獠語厖眉瞞天過海眇恠平地風雷頗棱琪花攘盜任土作貢柔毛獅象搏兔,皆用全力時用隋琛恬曠天命論妄殺微氣象學偉談微顯蝸鬥霄冥小市民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