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盜竊,搶奪。《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十一年》:“陛下親禦六師,将遠清 江 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為攘盜,不斬之,何以禁姦!”
“攘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攘盜”指盜竊、搶奪的行為,強調通過非法手段侵占他人財物。該詞由“攘”(本義為排除、奪取)和“盜”(盜竊)組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獻。
《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記載:“陛下親禦六師,将遠清江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為攘盜,不斬之,何以禁奸!” 此處“攘盜”指士兵趁亂劫掠,突顯其破壞社會秩序的性質。
“攘”字在古漢語中含義豐富,既可表“排斥”(如“攘夷”),也有“捋起衣袖”的動作(如“攘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而“攘盜”一詞的現代使用場景有限,多見于學術或曆史類文本。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攘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消滅強盜、抵抗侵略。它用來形容人們齊心合力,共同對抗邪惡勢力。
《攘盜》的兩個字分别由攵(pū)和十(shí)這兩個部首組成。攵是一個漢字的左側部首,表示動作。十是一個漢字的右上方部首,表示數目。攘的總筆畫數為18,盜的總筆畫數為11。
《攘盜》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中國。它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一書中,意義為平定盜賊。在繁體字中,攘的替代字為攮,盜則替代為盜。
在古時候,攘盜這個成語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攘字古時寫作挢或譲,而盜字古時寫作竇。
1. 賢明的國君時刻準備着攘盜,保護國家的安甯。
2. 為了攘盜,人民群衆積極參與了抓捕行動。
3. 世人常說,激流勇退,方顯攘盜的決心。
攘草除根、攘往納新、攘往饬來
除暴安良、挫銳扶弱、辟邪扶正
淪陷、投降、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