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攘盜的意思、攘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攘盜的解釋

盜竊,搶奪。《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十一年》:“陛下親禦六師,将遠清 江 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為攘盜,不斬之,何以禁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攘盜”是漢語中一個兼具動作與行為指代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從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

一、基本釋義 “攘”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推也”,本義為排斥、排除,後引申出侵奪、竊取之意;“盜”指偷竊或竊賊。二字組合後,“攘盜”存在兩種釋義:

  1. 盜竊行為:作動詞時指非法奪取他人財物,如《漢書·司馬遷傳》載“明主不深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于理……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顔師古注“攘,謂篡取也”,此處“篡取”即含攘盜之掠奪義。
  2. 驅除盜賊:作動賓結構時指平定盜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有“若保是行也,其失在攘盜”,杜預注“攘,除也”,強調清除盜寇的治理行為。

二、出處與詞義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兩漢後使用漸廣。如《史記·貨殖列傳》載“吏士起攘盜”,此處指官吏士卒參與掠奪,屬第一種釋義;而《宋史·兵志》中“嚴保伍以攘盜”則取第二種含義,體現詞義的語境分化。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凡盜賊字,經傳多作‘攘’”,揭示了古漢語中“攘”與“盜”的密切關聯。

三、現代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中,“攘盜”已屬罕用詞,多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領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建議在當代語境中優先使用“盜竊”“剿匪”等替代詞以符合語言習慣。

(參考資料: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班固《漢書》、左丘明《左傳》、司馬遷《史記》)

網絡擴展解釋

“攘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攘盜”指盜竊、搶奪的行為,強調通過非法手段侵占他人財物。該詞由“攘”(本義為排除、奪取)和“盜”(盜竊)組合而成,常見于古代文獻。

二、出處與例句

《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記載:“陛下親禦六師,将遠清江表,今始行至此,而小人已為攘盜,不斬之,何以禁奸!” 此處“攘盜”指士兵趁亂劫掠,突顯其破壞社會秩序的性質。

三、用法與辨析

  1. 詞性:動詞,多用于描述具體搶奪行為。
  2. 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表述,現代使用較少。
  3. 易混淆點:部分資料(如)将“攘”解釋為“消除盜賊”,但結合權威出處,此說法存疑,可能為誤讀。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擴展說明

“攘”字在古漢語中含義豐富,既可表“排斥”(如“攘夷”),也有“捋起衣袖”的動作(如“攘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而“攘盜”一詞的現代使用場景有限,多見于學術或曆史類文本。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白帝子裁挫參議朝日壇趁鬧馳奔儲思從軍行徂暑單口丹愚彫弊鬥船多音扼吭拊背蕃落非折奮豫佛羅倫薩大教堂告吹閤職珪社寒珰珩組鴻钜豢龍花顔護工灰汁架虛讦迫靜安寺矜躁集校鞠塵客恨狂稺寬慢闊禁牢固馬工馬提燈妙典明度鬧玩笑擰成一股潛逸氣鍋雞栖托柔懦寡斷骟匠沈濟時邁疏澹肅奉塌心天聽脫帽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