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賮贄”。進貢用的財貨禮物。《文選·左思<魏都賦>》:“襁負賮贄,重譯貢篚。” 張載 注:“賮,禮贄也。” 呂向 注:“賮贄,其土物也。”
“赆贽”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由“赆”和“贽”兩個單字組成。由于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和現代詞典,需分别解析其單字含義以推斷整體意義:
赆(jìn)
指臨别時贈予的財物,表達送别之情。例如《孟子·公孫丑下》有“予将有遠行,行者必以赆”,《聊齋志異》亦用“赆”表示臨别饋贈。
贽(zhì)
指初次拜見尊長時攜帶的見面禮,體現禮節。如《左傳》中“男贽,大者玉帛”,《禮記》提到“凡贽,天子鬯,諸侯圭”。
綜合推測:“赆贽”可能指代兩種不同場合的贈禮,既包含離别時的饋贈(赆),也包含初次見面的禮節性禮物(贽)。但因缺乏具體文獻用例,此解僅為字面推斷。若需精确釋義,建議查閱《漢語大字典》《故訓彙纂》等專業辭書,或提供具體出處以進一步分析。
赆贽(jìn zhì),意為贈送禮物或贈品。該詞語的拆分部首為貝(bèi)和攵(pū),總筆畫數為12。它是由貝旁和衣字旁組成的漢字。
該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常見于文言文和古代詩詞中。在現代漢字中,赆贽一詞并非常用詞彙,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創作中。
在繁體字中,赆贽被寫作贈贄。
古時候,赆贽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根據文字演變的曆史資料,赆贽在古代有可能被寫作贐贄。
以下是一個關于赆贽的例句:
他慷慨解囊,贈送了一份名貴的赆贽。
一些與赆贽相關的詞語包括:
組詞:贈予、贈品、貢獻。
近義詞:饋贈、禮物、布施。
反義詞:索要、訛詐、剝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