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指最上至深的妙理。也稱第一義谛、真谛、勝義谛。與世谛、俗谛或世俗谛對稱。《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内自證境,非言語分别智境。言語分别不能顯示。”《壇經·付囑品》:“能善分别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詩:“願聞第一義,迴向心地初。”
(2).泛指最為重要的道理。 明 羅洪先 《論學書》:“力行是 孔 門第一義。”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五》:“我有一位朋友說得好:‘要我們保存國粹,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保存我們,的确是第一義。”
“第一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結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定義與别稱
指佛教最高深的真理,超越世俗認知,又稱“第一義谛”“真谛”“勝義谛”。其本質“湛寂虛融,無名無相”,無法通過言語或思維完全表達,需通過内證覺悟。
與“世谛”的關系
佛教将真理分為兩種層次:“第一義”對應絕對真理(如涅槃),而“世谛”指世俗認知的相對真理。二者相輔相成,《中論》強調:“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
儒家與哲學中的運用
明代羅洪先提出“力行是孔門第一義”,強調實踐為儒學的核心;魯迅也借用該詞表達對根本道理的重視。
現代語境擴展
可泛指某領域最核心的原則,如學術流派、思想體系的根本理論。
“第一義”兼具宗教與世俗的雙重含義:在佛教中象征終極真理,需超越語言去體悟;在世俗中則強調事物最核心、不可忽視的本質。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指向的“絕對真理”或“根本原則”。
《第一義》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可以解釋為第一個或首要的義務、責任、義理。
《第一義》的部首是“貝”,總共有8畫。
《第一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之所以稱為“第一義”,是因為它在一系列義理、責任中排在首位。
《第一義》的繁體字為「第一義」。
古代漢字中對于“第一義”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仍保持着部首貝和基本的字形結構。
1. 作為公民,遵守法律是我們的第一義務。
2. 作為領導,提供員工良好的工作環境是我們的第一義務。
3. 作為學生,學習知識是我們的第一義務。
第一義務、第一責任、第一原則、第一位、第一順位。
首要、最重要的、至上的
次要、次級、次重要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