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征發賦稅徭役。《逸周書·大匡》:“程課物徵,躬競比藏。”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六:“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新唐書·李巽傳》:“ 元和 四年病革,郎官省候, 巽 言不及病,但與商校程課功利。”
(2).定額;定限。《隋書·天文志上》:“此後百工作役,并加程課,以日長故也。”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兩劉娘子報應》:“内人有兩 劉娘子 ,其一年近五旬,志性素謹,自入中年,即飯素誦經,日有程課。”
(3).考核檢查。《亢倉子·臣道》:“用中等之人,則當程課其功,示以賞罰。”
(4).猶課程。規定的學業内容和進程。 宋 蘇轍 《上皇帝書一封》:“今世之取人,誦文書習程課,未有不可為吏者也。” 清 梅曾亮 《項府君墓志銘》:“習科舉學,乃先明而興,客至始盥沐,則程課畢矣。”
程課,作為漢語詞彙,其含義隨時代演變而豐富,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賦稅定額與期限
指古代官府征收賦稅的額度與時限要求。如《漢書·翟方進傳》載“程課積急”反映賦稅嚴苛,此義項在漢代文獻中常見。
工程期限與标準
唐宋時期引申為工程建造的時限與規範。如《新唐書·食貨志》記漕運“立程課督之”,強調工程進度管理。
學習課程與規範
明清後漸指有系統的學習内容或教學規範,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及“程課講習”,與現代“課程”概念相通。
“程”本義為度量衡單位(《說文解字》:“程,品也”),引申為規範;“課”原指考核(《說文》:“課,試也”),二者合成後強化了量化要求的内涵。
從秦漢的行政術語(《睡虎地秦簡》載“程功”制度)到宋代的工程術語(《營造法式》稱“程限”),最終定型為教育術語。
在台灣地區仍保留“課程”簡稱的用法,如教育法規中“必修程課”指必修科目,此用法承襲自民國時期教育文書。
權威參考來源
“程課”是一個多義性較強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具體分析。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釋:
賦稅徭役管理
源自《逸周書》《新唐書》等古籍,指古代官府對賦稅和勞役的征發管理。如南朝鮑照詩句“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即體現此意。
定額與考核制度
既指生産活動的定量标準(如《隋書》載“百工作役,并加程課”),也指對官員或事務的考核檢查,如《亢倉子》中提到的“程課其功,示以賞罰”。
作為成語使用時,特指刻闆程式化的課程,強調教學過程中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例如描述傳統填鴨式教育:“這類培訓班的程課安排過于僵化。”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與“課程”的關聯,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少見,需注意區分具體上下文。
建議在閱讀古籍時優先參考前三類古代釋義,現代語境下則更多指向程式化課程的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逸周書》《鮑參軍集》等原始文獻。
扒開版刺扁對表面文章博學多聞稱伯持缽敕號單注大遷都丞盒頓首奪标犯錯誤繁約非非想廢寝忘餐蜂準肐膝歌嘯關戒龜録橫木黃貝花字瘠田拘維刻竭快子困偪麟文溜湫流灑六铢陋邑馬熊泥筩花女贽骠悍貔武仆牛秦越肥瘠蕲州鬼灑淚而别紗帷射禦失魂落魄視疾士族帥先澌澌松香貪流惋歎委冰危夐汙賊鹹津津箫管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