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第一义的意思、第一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第一义的解释

(1).佛教语。指最上至深的妙理。也称第一义谛、真谛、胜义谛。与世谛、俗谛或世俗谛对称。《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坛经·付嘱品》:“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愿闻第一义,迴向心地初。”

(2).泛指最为重要的道理。 明 罗洪先 《论学书》:“力行是 孔 门第一义。”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五》:“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第一义”作为汉语词汇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在语言学研究与辞书编纂中具有特定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该词项包含三层释义:

一、基础语义层面

指词语在共时语言系统中被高频使用且具有广泛认知度的核心含义。例如“日”字在《说文解字》中首列“太阳”之义项,这种通过历时沉淀形成的首要解释,构成了语义理解的基础框架[参考《辞海》第6版词条编纂原则]。

二、训诂学维度

在传统训诂体系中,该术语特指古籍注疏时对字词本原义的考辨。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强调“凡字有本义,有引申义,有假借义”,其中本义即为训诂学家所称的“第一义”,如“元”字在甲骨文中本指“人的头部”,此原始义项构成后续所有引申义的基点[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一篇]。

三、词典编纂规范

现代辞书学遵循“常用性优先”原则,《新华字典》编纂大纲明确规定,多义词的义项排列需“以使用频率为序,兼顾历史发展”,将当代语言生活中最活跃的义项列为第一义。例如“网”字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将“用绳线编织的捕鱼工具”作为首释义项,而互联网相关含义则列于其后[详参《新华字典》第12版凡例说明]。

该术语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语义认知的层级体系,既包含语言本体规律,又承载着文化演进的密码。辞书编纂者通过科学标注“第一义”,为语言学习者搭建了从基础认知到深度理解的阶梯。

网络扩展解释

“第一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结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一、佛教术语中的“第一义”

  1. 定义与别称
    指佛教最高深的真理,超越世俗认知,又称“第一义谛”“真谛”“胜义谛”。其本质“湛寂虚融,无名无相”,无法通过言语或思维完全表达,需通过内证觉悟。

  2. 与“世谛”的关系
    佛教将真理分为两种层次:“第一义”对应绝对真理(如涅槃),而“世谛”指世俗认知的相对真理。二者相辅相成,《中论》强调:“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二、引申为“最重要的道理”

  1. 儒家与哲学中的运用
    明代罗洪先提出“力行是孔门第一义”,强调实践为儒学的核心;鲁迅也借用该词表达对根本道理的重视。

  2. 现代语境扩展
    可泛指某领域最核心的原则,如学术流派、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


“第一义”兼具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含义:在佛教中象征终极真理,需超越语言去体悟;在世俗中则强调事物最核心、不可忽视的本质。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其指向的“绝对真理”或“根本原则”。

别人正在浏览...

笆篱卑虒贝塔射线逼禅冰障渤澥虫旋词形打捞单口快板道樾打招呼丁西林对席独竪一帜饭时废职分赃富备妇官鬼责翰薮侯牧后生晚学猴猨黄丕烈惶然毁泯骄佷绞心浸礼计职浚源狂潮流宕忘反镂印逻卫蛮牋蒙没梦想颠倒明证千难万苦青云志穷桎驱羊攻虎热辐射山栀社酒十进对数所向无前桃李遍天下逃时天得幄次乌龙球衔碑陷逆校轸喜不自禁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