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學诐行的意思、曲學诐行的詳細解釋
曲學诐行的解釋
做學問不入正道,行為奸邪不正。 宋 陸九淵 《與張輔之書》:“古之所謂曲學詖行者,不必淫邪放僻,顯顯狼狽,如流俗人不屑子也。”
詞語分解
- 曲學的解釋 .囿于一隅之學。亦指學識淺陋的人。《商君書·更法》:“窮巷多恡,曲學多辨。” 唐 陳子昂 《為陳禦史上奉和秋景觀競渡詩表》:“微臣曲學蓬戶,竊位蘭臺。”.猶邪說。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雖
- 诐行的解釋 偏邪不正的行為。《孟子·滕文公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 宋 王安石 《答手诏封還乞罷政事表劄子》:“今待辠期年,而法度未能一有所立,風俗未能一有所變。朝廷内外,詖
網絡擴展解釋
“曲學诐行”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漢典、查字典、詩詞名句網等)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曲:彎曲不直,指學問偏離正道;诐:斜歪不正,指行為奸邪。
- 整體指做學問不遵循正統,行為奸邪不正派,常用于批判學術或品性上的不端。
2.出處與背景
- 出自宋代陸九淵《與張輔之書》:“古之所謂曲學诐行者,不必淫邪放僻,顯顯狼狽,如流俗人不肖子者也。”
- 陸九淵借此批評當時偏離儒學正統的學術風氣和道德敗壞的行為。
3.結構與用法
- 語法: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于描述為人處世。
- 多音字注意:
- “曲”讀qū(彎曲),而非 qǔ(歌曲);
- “行”讀xíng(行為),而非 háng(行業)。
4.近義與關聯
- 近義詞:離經叛道、旁門左道(側重學術偏離);
- 反義詞:正道直行、敦本務實(強調端正行為)。
5.示例與語境
- 例句:“他雖才華橫溢,但因曲學诐行,終被學界唾棄。”
- 多用于學術批評或道德評價,含較強貶義。
該成語通過“曲”“诐”二字生動刻畫了學問與行為的雙重扭曲,兼具學術和道德批判色彩,常見于古典文獻或嚴肅評論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曲學诐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假的學問來迷惑别人,進行不正當的行為。該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曲(部首疒,總筆畫亅)學(部首孝,總筆畫80)诐(部首讠,總筆畫6)行(部首行,總筆畫174)。
《曲學诐行》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曲學至于公而告之,曰‘肖!信美!’意者何也?”意思是有人表面上學得很好,但實際上故意混淆事實真相,欺騙别人。後來逐漸演變成引用這個成語來形容某些人故意使用虛假的知識和技巧來欺騙、蒙騙他人。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權學詐行》。雖然略有差異,但意思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該成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漢字源流字典》中,将“曲學诐行”拆分成了“曲學詭行”,字義相同,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以下是該成語的一些例句:
1. 這個人總是以華麗的言辭和複雜的思維方式說話,他的曲學诐行很容易蒙蔽一些人。
2. 那個商人以他僞造的身份和假冒的資質進行欺詐,可謂是曲學诐行的典型。
與《曲學诐行》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1. 曲解:歪曲、扭曲真實的意思。
2. 學究:指好學而研究頗深的人。
3. 詐騙:用欺騙的手段騙取他人財物。
近義詞:
1. 裝腔作勢:指故意擺出一種不真實的态度或做作的樣子。
2. 虛僞:指言行與真實意圖不符,故意掩飾真相。
反義詞:
1. 正直:指言行一緻,誠實正直。
2. 坦蕩:指心地寬廣,無欺詐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