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者戴的圓形帽子。也叫鹬冠。《莊子·田子方》:“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屨者,知地形。”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儒》:“鷸冠者,亦曰術氏冠,又曰圜冠。”參見“ 圓冠方領 ”。
“圜冠”是古代漢語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定義
圜冠(讀音:huán guān)指古代儒者佩戴的圓形帽子,又稱“鹬冠”或“術氏冠”。這一名稱最早見于《莊子·田子方》,其中提到“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表明佩戴者通常被認為通曉天文地理。
文化象征
圜冠是儒士身份的标志之一,與“句屦”(方頭鞋)共同構成“圓冠方領”的典型儒者裝束,象征對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理解。唐代王勃在《益州夫子廟碑》中也用“圓冠方領”代指儒家文化傳統。
曆史考據
章炳麟在《國故論衡·原儒》中進一步考證,指出圜冠與“鹬冠”實為同一種冠飾,可能源于古代術士的服飾,後成為儒者的專屬頭冠。
争議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圜冠象征貴族地位,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後世引申解讀,需謹慎采信。
圜冠作為儒家文化符號,主要體現古代知識分子對自然規律的認知追求,其具體形制與象征意義在《莊子》及後世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
《圜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圓形的帽子,常用來形容古時貴族或帝王所戴的帽子。
《圜冠》的部首是囗(四點水),它由11個筆畫組成。
《圜冠》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來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它的繁體字為「圓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圜冠」字是由多個部分組合而成的。其中「圜」字由「囗」和「雲」組合而成,表示圍繞着雲朵而呈圓形。而「冠」字由「㐬」和「冂」組合而成,表示頭部的覆蓋物。
1. 他戴上了圜冠,舉行了盛大的加冕典禮。
2. 皇帝的圜冠上鑲着珍貴的寶石,閃耀着光芒。
圜形、冠冕、冠絕一時
圓帽、豪華帽、華蓋
平底帽、普通帽、草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