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均的意思、成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均的解釋

(1).古之大學。《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禮記·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鄭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

(2).泛稱官設的最高學府。 南朝 宋 顔延之 《宋武帝谥議》:“國訓成均之學,家沾撫辜之仁。”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齒於成均,所以明其長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賓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陽》詩:“憶在成均共攜手, 泉山 門下相知久。”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莫葆齋》:“ 莫葆齋 晉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時帆 先生最為賞識,每考必列前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成均是中國古代對最高教育機構的雅稱,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本義與起源

“成均”最早指西周時期的大學,為貴族子弟習禮樂、育賢才之所。《周禮·春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 鄭玄注:“成均,五帝之學。”表明其名可追溯至更早的五帝時代,核心職能為禮樂教化。


二、曆史沿革與制度

  1. 西周官學體系

    成均與“上庠”“辟雍”并列為周代官學,由大司樂執掌,以樂德、樂語、樂舞教化國子(貴族子弟),培養治國之才。《禮記·文王世子》雲:“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反映其禮儀教育功能。

  2. 後世制度演變

    唐代曾改國子監為“成均監”(《新唐書·百官志》),後世亦以“成均”代指國子監或中央官學,如清代學者阮元稱“成均課士之法”。


三、文化影響與傳承

朝鮮李氏王朝1398年仿中國制度設立“成均館”(今韓國成均館大學前身),沿用“成均”之名并延續儒學教育傳統,印證了中國古代教育制度對東亞文化的深遠影響。


權威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新唐書·百官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修訂本)
  3. 《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

網絡擴展解釋

“成均”是中國古代對最高學府的稱謂,其含義和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成均”最初指五帝時期(堯舜時代)的大學,是早期官辦教育機構的代表,主要負責禮儀、祭祀等文化傳承。後來泛化為官設最高學府的通稱,尤其在周代成為國家教育體系的核心部分。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1. 起源
    相傳為堯舜時期的學校,承擔部落聯盟的祭祀、慶典等集體活動(《禮記》注引董仲舒)。
  2. 周代制度
    《周禮·春官》記載,大司樂掌管“成均之法”,負責制定國家教育政策,培養貴族子弟。
  3. 後世演變
    漢代以後逐漸與“太學”“國子監”等概念融合,成為古代中央官學的代稱。

三、詞義解析


四、學術意義

作為中國最早的學校形态之一,“成均”體現了上古時期“禮樂教化”的核心教育理念,對後世官學制度産生深遠影響。可通過《周禮》《禮記》等文獻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八訣剝放迸奔褊褼不聲不吭彩色片顫兒哆嗦創利篡煞诋辯瓜步廣緝貫穴纥突鄰昏子虎溪降筆狡吏矯性解勞錦纏頭精博晶輝敬挽韲器媿切枯耘苦槠勞憊燎燎領結俪語蠻夏彌敬名句幕府内徑膿胸陪綁牽蘿莫補輕視傲物情通祈年殿窮素柔枝嫩葉軟顫濕淋淋視同秦越示像天從人願體候缇麾媮幸推後唯所欲為霧集詳妥仙仗笑嗤谿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