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成均的意思、成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成均的解釋

(1).古之大學。《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禮記·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鄭玄 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學曰成均。”

(2).泛稱官設的最高學府。 南朝 宋 顔延之 《宋武帝谥議》:“國訓成均之學,家沾撫辜之仁。” 唐 楊炯 《崇文館宴集詩序》:“齒於成均,所以明其長幼;通於博望,所以昭其賓客。” 明 何景明 《送林利正同知之潮陽》詩:“憶在成均共攜手, 泉山 門下相知久。”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莫葆齋》:“ 莫葆齋 晉 , 浙江 仁和 人。少入成均, 法時帆 先生最為賞識,每考必列前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成均”是中國古代對最高學府的稱謂,其含義和曆史演變如下:

一、基本定義

“成均”最初指五帝時期(堯舜時代)的大學,是早期官辦教育機構的代表,主要負責禮儀、祭祀等文化傳承。後來泛化為官設最高學府的通稱,尤其在周代成為國家教育體系的核心部分。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1. 起源
    相傳為堯舜時期的學校,承擔部落聯盟的祭祀、慶典等集體活動(《禮記》注引董仲舒)。
  2. 周代制度
    《周禮·春官》記載,大司樂掌管“成均之法”,負責制定國家教育政策,培養貴族子弟。
  3. 後世演變
    漢代以後逐漸與“太學”“國子監”等概念融合,成為古代中央官學的代稱。

三、詞義解析


四、學術意義

作為中國最早的學校形态之一,“成均”體現了上古時期“禮樂教化”的核心教育理念,對後世官學制度産生深遠影響。可通過《周禮》《禮記》等文獻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成均這個詞的意思: 成均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成就均衡、成就平等”。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成”和“均”。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字的部首是“戈”,共由8個筆畫組成。均字的部首是“土”,共由4個筆畫組成。 來源: 成均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記》中,該書是中國古代經典之一,其中有關于“成均”這個詞的記載。 繁體字: 成均這個詞的繁體字形為「成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成均這個漢字時,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都保持一緻。 例句: 1. 他的努力工作成就了均衡的發展。 2. 隻有平等對待每個人,我們才能成就一種均等的社會。 組詞: 成就、均衡、成長、平均、成全等都是與成均相關的詞彙。 近義詞: 成就、完成、達到、實現等都可以作為成均的近義詞。 反義詞: 不成、不均等、不平衡等可以作為成均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需了解更多請咨詢相關專業人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