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氐羌的意思、氐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氐羌的解释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氐 族与 羌 族的并称。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带。《诗·商颂·殷武》:“自彼 氐 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孔颖达 疏:“ 氐 羌 之种, 汉 世仍存,其居在 秦 陇 之西。”《荀子·大略》:“ 氐 羌 之虏也,不忧其係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杨倞 注:“垒读为纍。 氐 羌 之俗,死则焚其尸,今不忧虏获,而忧不焚,是愚也。” 三国 蜀 刘禅 《复诸葛亮丞相诏策》:“降集 氐 羌 ,兴復二郡。威震凶暴,功勋显然。”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 姜 ,姓也,逋子为 氐 羌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氐羌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两大族群名称,最早见于甲骨文与《诗经》等先秦文献。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氐"字本义指低平之地,引申为定居农耕族群;"羌"字从羊从人,表牧羊之族,二者合称既体现地理分布特征,又反映经济形态差异。

据《说文解字》考释,"氐"在甲骨文中作植物根柢之形,后转指陇蜀地区的山地部族;"羌"则被《后汉书·西羌传》明确记载为"三苗之后,姜姓之别"。两族在商周时期长期活跃于河湟流域至岷江上游,形成半农半牧的共生关系。

从语言系属看,学界依据《华阳国志》等史料,认为氐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族则保留更多古羌语特征。二者在秦汉时期逐渐分化,氐人建立仇池、前秦等政权,羌人发展出牦牛、白马等部落联盟,共同构成藏缅语族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发现印证《汉书·地理志》记载,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与《羌族史诗》中记载的羊角图腾高度吻合,佐证氐羌族群在新石器时代已形成独特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特征通过《山海经》等典籍传承,至今在川西北羌寨建筑中仍有遗存。

网络扩展解释

“氐羌”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两个重要少数民族氐族与羌族的并称,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氐羌”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商颂·殷武》的“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指代古代西北地区的氐族和羌族族群。两族关系密切,常被连用,但汉朝后逐渐分称,氐族多居西南部,羌族则分布更广,延伸至西域。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与分布
    氐羌族群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以甘青高原为发源地,后向西南、中原迁徙。氐族以培育羊种著称,后与汉族杂居,形成农耕文明;羌族则保留游牧传统,分支形成吐蕃、彝族等民族。
  2. 政权与文化
    氐族曾建立前秦、仇池国等政权,参与“五胡乱华”,后逐渐汉化;羌族在陕南、陇南等地活动频繁,留下“宁羌”等地名。两族均对汉藏语系民族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三、文化象征

成语“氐羌”引申为“忠诚可信赖的对象”,源于两族在历史上被视为勇敢、团结的代表。例如《荀子·大略》记载氐羌重视火葬习俗,反映其独特信仰。

四、现代关联

现今纳西、白、普米等民族被认为是氐羌后裔,其服饰、习俗保留古风。云南、四川等地的“民族走廊”仍可见其文化遗存。

如需进一步了解氐羌族群的迁徙路线或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宁强县志》《略阳县志》等地方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卫碑匠朝涉春贡得职镀锡铁鰐浪恩惠丰巨负海福喜富愈膏炉弓仗观阵鹤归华表侯弓花船淮剧花麻婚纱昏死火焰山胡判鉴明绞缢进本鸡日觉树礼传林区麟振里言不出,外言不入冥伯冥密南半球牛皮农贸市场偏头痛强行齐垒啼乌勤辱仁厚日暮途穷日新月盛山儿盛口生前失人爽发双珠暑簟送传孙康映雪铁衣郎头盔玩幽蓶扈五粒松详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