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将軍魚遊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 注:“ 袁崧 《後漢書》:‘ 朱穆 上疏曰:養魚沸鼎之中,栖鳥烈火之上,用之不時,必也燋爛。’《左氏傳》曰:‘ 吳 季劄 曰:夫子之在此也,猶鷰巢于幕之上。’”後以“鼎魚幕燕”比喻處于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紀功碑序》:“我師則奉辭伐罪,鳴皷而前,鱗萃翼涉,然猶以之環合,鼎魚幕燕,孤壘于是卵危。”《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鼎魚幕燕(dǐng yú mù yàn)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思指“鼎中遊動的魚”和“帷幕上築巢的燕子”,比喻處境極其危險卻不自知,或隨時可能面臨覆滅的危機。其核心内涵是警示人們認清潛在的危險,避免因麻痹大意而招緻災禍。
字義解析
二者結合,強調雙重危險疊加下的緊迫性。
文獻溯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北魏溫子昇《寒陵山寺碑》:"鼎魚幕燕,亡在旦夕。"(《全後魏文》卷五十八),以鼎中魚、幕上燕喻指北朝政權瀕臨崩潰的危局。其意象可追溯至《左傳·哀公六年》"如魚遊釜中"的典故,以及《孔叢子》"燕雀處堂"的寓言,融合了兩種傳統危險意象。
語境應用
近義辨析
鼎魚幕燕則兼具客觀險境與主觀麻痹的雙重含義,更具畫面感和批判性。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12卷第893頁明确定義:"比喻處境極危而不自知。"
據《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09)考訂,該成語的定型化使用始于唐代史書《北史·源賀傳》,用以警示邊将疏忽邊防之險。
參考資料
“鼎魚幕燕”是一個漢語成語,常用于比喻處于極端危險境地的境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南朝梁文學家丘遲的《與陳伯之書》,原文為:“将軍魚遊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此句以“沸鼎之魚”和“飛幕之燕”警示對方身處險境而不自知,後演變為成語。
比喻人或事物面臨即将覆滅的危機,強調危險迫在眉睫卻渾然不覺的狀态。例如:“鼎魚幕燕,亡在旦夕。”(《元史·外夷傳》)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政治、軍事或生活中的危急形勢。例如:“想虎頭燕颔,自鼎魚幕燕,擁燕侶莺俦,更燕翼贻謀。”(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丘遲文集。
博采不法常可布護察議斥绌慈笃多識方苞凡歌放縱風望伏筆弗康蠱蟲黑衣宰相呵婆婆鴻毛泰山寰法黃桑黃骍塉薄接袂成帷矜高精辯靜場競走今夕金仙據傲狂誕胯下蒲伏淚河累趼栗子鳴簧納佑甯昌青蠅吊客人喊馬嘶臊穢折帶皴繩逐視孔受直順藤摸瓜束蒲太虛攤配填戶銅界銅陵腿窪子外鎮晚霭王佐尉藉蓊欝相差無幾洗垢匿瑕淅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