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於沸鼎之中,鷰巢於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李善 注:“ 袁崧 《后汉书》:‘ 朱穆 上疏曰: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用之不时,必也燋烂。’《左氏传》曰:‘ 吴 季札 曰:夫子之在此也,犹鷰巢于幕之上。’”后以“鼎鱼幕燕”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序》:“我师则奉辞伐罪,鸣皷而前,鳞萃翼涉,然犹以之环合,鼎鱼幕燕,孤垒于是卵危。”《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鼎鱼幕燕(dǐng yú mù yà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指“鼎中游动的鱼”和“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境极其危险却不自知,或随时可能面临覆灭的危机。其核心内涵是警示人们认清潜在的危险,避免因麻痹大意而招致灾祸。
字义解析
二者结合,强调双重危险叠加下的紧迫性。
文献溯源
该成语最早见于北魏温子昇《寒陵山寺碑》:"鼎鱼幕燕,亡在旦夕。"(《全后魏文》卷五十八),以鼎中鱼、幕上燕喻指北朝政权濒临崩溃的危局。其意象可追溯至《左传·哀公六年》"如鱼游釜中"的典故,以及《孔丛子》"燕雀处堂"的寓言,融合了两种传统危险意象。
语境应用
近义辨析
鼎鱼幕燕则兼具客观险境与主观麻痹的双重含义,更具画面感和批判性。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12卷第893页明确定义:"比喻处境极危而不自知。"
据《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09)考订,该成语的定型化使用始于唐代史书《北史·源贺传》,用以警示边将疏忽边防之险。
参考资料
“鼎鱼幕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比喻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境况。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自南朝梁文学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原文为:“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此句以“沸鼎之鱼”和“飞幕之燕”警示对方身处险境而不自知,后演变为成语。
比喻人或事物面临即将覆灭的危机,强调危险迫在眉睫却浑然不觉的状态。例如:“鼎鱼幕燕,亡在旦夕。”(《元史·外夷传》)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政治、军事或生活中的危急形势。例如:“想虎头燕颔,自鼎鱼幕燕,拥燕侣莺俦,更燕翼贻谋。”(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丘迟文集。
阿街案轨饱煖生淫欲杯中绿冰点不戏骋骤炊煮从卫凑集单勾丢眉丢眼豆萁恶例伐毛换髓反而凡木蔓副本浮花固宠河漫滩鹄苍胡吢教规焦没机秘筋度谨信禁坐旧倡倦午开写考妣科文空柯朗咏料柬廪膳疬疡风醴醆鸾采漫天王面垢辇御盘磨千里驹日脚上进上京鼠衔姜岁钥探汤蹈火通漕团总退食委蛇纨绔子弟蜗篆无慝详断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