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全都。《後漢書·應奉傳》:“﹝ 應奉 ﹞到官慰納, 山 等皆悉降散。”《百喻經·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昔有故屋,人謂此屋常有惡鬼,皆悉怖畏。” 宋 吳坰 《五總志》:“ 太祖 以示上方官工,皆悉歎服。”
“皆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皆悉”由“皆”(意為“所有、每一個”)和“悉”(意為“知道、了解”)組成,表示“所有人都知道或了解某事”,也可引申為“全部、全都”。
詞義核心
強調範圍上的全面性,多用于描述某種情況或信息被廣泛知曉或覆蓋全體對象。例如:“山等皆悉降散”(《後漢書》)指所有人全部歸降離散。
使用場景
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線上權威詞典。
《皆悉》(jiē x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都知曉”,表示衆人皆知道某事。
拆分部首:皮 (pí),心 (xīn)
皮的筆畫:5畫
心的筆畫:4畫
《皆悉》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撰寫的《世說新語》一書中,出自“子産與孔子遊,見麻蚤而有疾,曰:‘固天亦有所短乎?’子曰:‘皆知之矣,固天之所授乎’。”這篇文章描述了子産對孔子的提問,孔子回答說,人們都知道蚤蟲确實存在,這是天賦給我們的智慧。
繁體字為「皆悉」。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皆悉」的寫法有所不同。可以參考古代篆書、隸書的寫法,但需注意這些變體的屬于古代文字演變過程。
1. 這個秘密早已被皆悉了。
2. 這個消息在短時間内就已經被皆悉了。
1. 皆大歡喜 - 全員都非常高興。
2. 知悉 - 知道;了解。
3. 皆因 - 全部的原因在于。
衆所周知。
衆口皆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