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屍蹷的意思、屍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屍蹷的解釋

亦作“ 屍厥 ”。病名。症狀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曰:‘若太子病,所謂屍蹷者也。’”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太子之疾,所謂屍厥者也。”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雜療方》:“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東周列國志》第二六回:“此是屍厥,必有異夢,須俟其自復,不可驚之,禱亦無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屍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醫學病症

  1. 基本定義
    屍蹷(又稱“屍厥”)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病症,表現為突然昏厥、失去意識,但脈搏仍有微弱跳動。其病因多與氣機閉塞、氣血逆亂有關。

  2. 古籍記載

    •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提到扁鵲診斷虢太子病症為“屍蹷”,并通過針灸、湯藥救治使其蘇醒。
    • 漢代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其症狀為“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

二、引申比喻

在文學或日常語境中,該詞偶爾被用來形容狀态颠倒、荒謬反常的現象,例如形容邏輯混亂的言論或不合常理的行為。

補充說明

需注意“屍蹷”與小說《盜墓筆記》中的虛構生物“屍蟞”(食屍蟲)無關,後者是文學創作的産物,現實中不存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屍蹷

屍蹷(shī jué)是一個漢字詞,由“屍”和“蹷”兩個部分組成。下面将分别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屍”是“屍宀”的簡化字形,表示屍體,屬于“身”部首,讀音為shī,它是一個獨體字。它的筆畫數為3畫。

“蹷”是由“⻊”(足部)和“㐄”(角)組成,屬于“足”部首,讀音為jué,也是一個獨體字。它的筆畫數為16畫。

來源

《屍蹷》這個詞的來源及其具體含義并不明确。根據字義的分析,可以推測它與屍體有關,可能形容屍體的狀态或動作。

繁體

《屍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屍蹶”,字形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形态有所變化。由于“屍蹷”這個詞的來源不明确,無法确定其在古代的具體寫法。

例句

1. 故事中的屍蹷使人毛骨悚然。
2. 看到那具屍蹷讓我感到恐懼。

相關詞彙

組詞:屍體、蹷跶、跄蹷、蹷躅

近義詞:僵屍、蹦跷、踱蹌

反義詞:生氣、行走、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