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核,查察。 唐 杜甫 《贈獻納使起居田舍人澄》詩:“曉漏追趨青瑣闥,晴窗點檢白雲篇。”《宋史·職官志三》:“ 紹興 二年,詔於行在别置作院造器甲,令工部長貳提點,郎官逐旬點檢。”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法微三》:“古人詩有誤用重韻、重字者,皆是失點檢處,必不可借以自文。”
2.反省;檢點。 唐 韓愈 《贈劉師服詩》:“丈夫命存百無害,誰能點檢形骸外。”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昔有人自言一日三點檢。”《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三年》:“且 青 本武人,不知法律,縱有使過公用錢,必非故意偷謾,不過失於點檢,乞特與免勘。”
3.查核,清點。 宋 晏殊 《木蘭花》詞:“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亂了多時,方才收腳,點檢人數都在,單不見了 張委 、 張霸 二人。” 清 盛錦 《别家人》詩:“點檢篋中裘葛具,預知别後寄衣難。”
4.校點;差發。《舊唐書·懿宗紀》:“ 魏博 、 何弘敬 奏當道點檢兵馬一萬三千赴行營。”
5.官名。即都點檢。《宋史·太祖紀》:“拜 太祖 檢校太傅前殿都點檢,以代 永德 ……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 明 呂坤 《呻吟語·治道》:“一世業官,苟且隻於虛套搪塞,竟不嚼真味,竟不見成功,雖位至三公點檢,真足媿汗學者思之。”
6.評論,指摘。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五:“從來士夫以小疵累大德者多矣。若使日慎一日,豈怕有人來點檢耶!”
點檢是漢語中表示系統化核查行為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為逐項查驗、清點核對。該詞由“點”(逐一标記)和“檢”(審查驗證)構成,強調細緻有序的檢查過程。
從詞義演變看,“點檢”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舊唐書》中“點檢倉廪”指清點糧倉物資。宋代以後語義擴展至官職名稱,如趙匡胤曾任“殿前都點檢”,主管禁軍事務,體現其“核查管理”的職能(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中,“點檢”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設備點檢表”“點檢庫存”,突出按标準流程審查的嚴謹性。
在近義詞對比中,“點檢”區别于普通“檢查”,隱含逐項核對的程式性,如《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按次序逐個檢查”;相較“核對”,其更強調檢查行為的全面性,常見于機械維護、倉儲管理等專業領域(參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點檢”是一個中文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含義有所差異,以下是主要解釋方向:
現代常用含義
指逐項檢查、核對的行為,常見于日常管理或專業領域。例如:
日語借詞(點検/てんけん)
在受日語影響的語境中,特指系統性檢查或定期檢修,如:
曆史官職(中國宋代)
指“殿前都點檢”,為禁軍高級指揮官,負責皇帝安全與禁軍調度,趙匡胤曾任此職,後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其他專業用法
在文檔或流程管理中,可能指按清單逐項确認,例如:
注意:由于未搜索到具體語境資料,以上為綜合常見用法的解釋。若涉及特定領域(如古籍、方言或行業術語),建議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答。
暗白拜折邊郡曹雪芹創艾刺事掉慄締壘而乃膏車高聰蠱弊貴茂規準海味禾場化若偃草胡噜沍霜鞬服檢直皆既繼路竫人井甃狂野寬廓鹍鲸狼嗥鬼叫連拱練要料檢絡繹不絕馬公毛頭小子昧明命限南棹北轅牛角平宥遣差淺恩淺利奇景請辠秋蘭起止桡沮容姿市奸孰化鎖宿咷笑田事窕名亡弗違裕謝花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