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絡驛不絕”。形容人、馬、車、船等連續不斷。《後漢書·東海恭王劉彊傳》:“皇太後、陛下哀憐臣 彊 ,感動發中,數遣使者太醫令丞方伎道術,絡驛不絶。”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八:“皇親兩府諸司,緣道設祭,自右掖門至 奉先院 ,絡繹不絶。”《紅樓夢》第五三回:“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絶。”
“絡繹不絕”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提示:該成語側重描繪連續不斷的熱鬧場景,使用時需注意褒義語境。更多例句可參考。
「絡繹不絕」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它常常用來形容人流、車流、客流等連續不斷地前來或離去的狀況。
「絡繹不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口」,其中「纟」是表示線的意思,「口」是表示一群人的意思。所以可以理解為用線織成的一個群體。根據拆分部首,「絡繹不絕」總共有28個筆畫。
「絡繹不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家楊慎所撰寫的《新元志·京師考》中,文中寫到:“經過此處車馬絡繹不絕。”這個詞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常見的成語。
「絡繹不絕」的繁體字為「絡繹不絶」。
在古代,「絡繹不絕」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明代的《康熙字典》中将它寫成了「絡繹不絶」。不過,無論寫法如何變化,它的意思都保持不變。
1. 今天的商場上人流絡繹不絕,購物的人很多。
2. 這家餐廳的生意非常好,客人絡繹不絕。
1. 組詞:絡繹、絡繹不絕。
1. 探囊取物:比喻說話或寫文章等如取東西容易,無難度。
2. 排山倒海:比喻氣勢浩大,聲勢煞人。
暫無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