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名詞。謂日月虧蝕全盡。《春秋·桓公三年》“日有食之,既” 晉 杜預 注:“既,盡也。皆既者,正相當而相奄閒疏也。”
“皆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核心定義
指日月虧蝕全盡的現象,即日全食或月全食。例如《春秋》中記載“日有食之,既”,晉代杜預注解為:“既,盡也。皆既者,正相當而相奄閒疏也”。
發音與詞源
使用情況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所有事物已到齊”。但這一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與天文學術語存在混淆。
若需讨論天文現象,建議優先采用“日月全食”的釋義;若涉及古籍或日語文獻,則需注意“皆既”的原始用法。更多細節可參考《春秋》相關注解或天文學專業資料。
詞義解釋:《皆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已經全部完成或結束。
拆分部首和筆畫:《皆既》的拆分部首是目、攴,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皆既》最早出現于《玉篇》這部漢字字典中。
繁體:繁體字為「皆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古時候的寫法未見有特殊的變化,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他經過了多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了皆既的成就。
組詞:皆、所有、都、終于
近義詞:盡皆、畢竟、到底、徹底
反義詞:未完、未竟、未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