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義的意思、德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義的解釋

(1).道德信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二》:“彼皆戴仰大王德義,願為大王臣妾。德義已行,南面稱伯, 楚 必斂衽而期。” 晉 潘嶽 《西征賦》:“誦六藝以飾姦;焚詩書而面牆;心不則於德義,雖異術而同亡。” 宋 曾鞏 《送李材叔知柳州》:“古之人為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或棄斥德義,蹇視淫遊,以嘲弄社會,聊快其意,如 堂祥 。”

(2).謂賞罰得當;亦謂從善去惡。《國語·周語中》:“故聖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也亦議之,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主德義而已。” 韋昭 注:“賞得其人,罸當其罪,是為德義。”《國語·晉語七》:“ 悼公 與 司馬侯 升臺而望,曰:‘樂夫?’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公曰:‘何謂德義?’對曰:‘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 韋昭 注:“善善為德,惡惡為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德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道德信義
    指符合社會倫理的道德準則與誠信原則。如《左傳》提到“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強調德義作為為人處世的根本規範。

  2. 賞罰得當與從善去惡
    通過合理賞罰引導善惡行為,體現社會治理的智慧。《國語》中“主德義而已”即指賞罰需公正,以德義為準則。


二、深層内涵

  1. 哲學層面
    德指“順應自然與社會的規律”,義指“合乎道德規範的責任行為”,二者結合形成個人修養與社會秩序的平衡。

  2. 實踐意義
    如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提到的“德義”批判,反映其作為社會倫理标準的時代適應性。


三、現代應用

在教育領域,德義被視為培養義務感的核心,強調通過道德約束實現真正的自由。例如制藥行業的道德義務與法律責任,即德義在當代的具體體現。


文獻參考

主要出自《左傳》《國語》等典籍,現代釋義可參考權威詞典(如、2、4、6)。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德義(dé yì)是一個表示道德和義務的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彳”,右邊是“言”,共計五個筆畫。該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形成的象形字,它的繁體形式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德義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在楷書中,德字的上下結構更加緊密,形狀更加方正。而在隸書中,德字的下半部分可能更加筆直,整體更加流暢。這些不同的寫法都展示了德義的内涵。 以下是一些關于德義的例句: 1. 做一個有德義的人,我們應該倡導和踐行正義。 2. 在這個社會中,德義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基石。 3.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德義的具體體現。 除了德義以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可以與之組詞。例如: 1. 德行(dé xíng)- 表示一個人的品德和行為。 2. 義務(yì wù)- 指人們應盡的職責和責任。 3. 德性(dé xìng)- 指一個人的品格和性格。 與德義相近的詞有: 1. 道德(dào dé)- 強調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2. 美德(měi dé)- 指具有高尚品質和良好習慣的品德。 德義的反義詞是: 1. 喪德(sàng dé)- 指失去道德,行為不端正。 總之,德義是一個表示道德和義務的詞語,它源于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形成的象形字。作為一個有德義的人,我們應該秉持正義、積極踐行,并牢記它在人際關系和社會和諧中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