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義的意思、德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義的解釋

(1).道德信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 漢 荀悅 《漢紀·高祖紀二》:“彼皆戴仰大王德義,願為大王臣妾。德義已行,南面稱伯, 楚 必斂衽而期。” 晉 潘嶽 《西征賦》:“誦六藝以飾姦;焚詩書而面牆;心不則於德義,雖異術而同亡。” 宋 曾鞏 《送李材叔知柳州》:“古之人為一鄉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或棄斥德義,蹇視淫遊,以嘲弄社會,聊快其意,如 堂祥 。”

(2).謂賞罰得當;亦謂從善去惡。《國語·周語中》:“故聖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也亦議之,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主德義而已。” 韋昭 注:“賞得其人,罸當其罪,是為德義。”《國語·晉語七》:“ 悼公 與 司馬侯 升臺而望,曰:‘樂夫?’對曰:‘臨下之樂則樂矣,德義之樂則未也。’公曰:‘何謂德義?’對曰:‘諸侯之為,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可謂德義矣。’” 韋昭 注:“善善為德,惡惡為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德義的漢語詞典釋義與内涵解析

“德義”是漢語中一個承載倫理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德”與“義”的結合:

  1. 基本釋義:指符合道德準則的正義行為或原則。《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道德與義理”,強調個人或群體在社會關系中應遵循的倫理規範。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德義,利之本也”,說明德義是維系社會利益的根基。

  2. 深層内涵:

    • 德為體,義為用:儒家經典中,“德”常指内在修養(如仁愛、誠信),“義”則表現為外在的合宜行動(如公正、克己)。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提出“德者,得也;義者,宜也”,強調德義需内外統一。
    • 社會規範性:古代典籍如《禮記》将德義視為“治民之綱”,主張以德義教化民衆,實現社會秩序。
  3. 經典用例:

    • 《論語·裡仁》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以“義”為德行的實踐标準。
    • 《孟子·公孫丑上》稱“以德行仁者王”,進一步将德義與治國之道關聯。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德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道德信義
    指符合社會倫理的道德準則與誠信原則。如《左傳》提到“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強調德義作為為人處世的根本規範。

  2. 賞罰得當與從善去惡
    通過合理賞罰引導善惡行為,體現社會治理的智慧。《國語》中“主德義而已”即指賞罰需公正,以德義為準則。


二、深層内涵

  1. 哲學層面
    德指“順應自然與社會的規律”,義指“合乎道德規範的責任行為”,二者結合形成個人修養與社會秩序的平衡。

  2. 實踐意義
    如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提到的“德義”批判,反映其作為社會倫理标準的時代適應性。


三、現代應用

在教育領域,德義被視為培養義務感的核心,強調通過道德約束實現真正的自由。例如制藥行業的道德義務與法律責任,即德義在當代的具體體現。


文獻參考

主要出自《左傳》《國語》等典籍,現代釋義可參考權威詞典(如、2、4、6)。

别人正在浏覽...

百般奉承百年之柄标枺慚噱殘秋淳鈞辏攏欑植倒糞大區地牢兜底凡卉犯鱗豐角風文耕種攻關躬稼龢氏呼和浩特江漢朝宗翦绺急救車金剛舞磕頭碰腦空當子,空當兒空弦老娘親麻蚍面揚名臣魔意旆旍朋奸敲搕清蹈情僞求衣任器桑經森麗傷口折口福生一深至攝氏朔雲暑熱索尼鐵流涕泠廷毀灣泊維摩诘沃漏物像污賊項莊之劍,志在沛公析縷分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