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身務農。《論語·憲問》:“ 禹 稷 躬稼,而有天下。” 朱熹 集注:“ 禹 平水土暨 稷 播種,身親稼穡之事。”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 後稷 躬稼, 有虞 親耕。” 南朝 宋 鮑照 《臨川王服竟還田裡》詩:“屏跡勤躬稼,衰疾倚芝藥。”
“躬稼”是漢語中的文言詞彙,由“躬”與“稼”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為“親自耕種田地”,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身體力行的勞動态度或對農耕的重視。
基本釋義
“躬”本義為身體,引申為“親身、親自”;“稼”指播種五谷,後泛指農業耕作。二字連用表示“親自從事農事勞作”,例如《論語·憲問》中記載:“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以禹、稷兩位聖王為例,說明躬親農耕與治國安邦的聯繫。
引申意義
在古代文化中,“躬稼”被賦予道德寓意,象征君王的勤政愛民或士人的務實精神。如《詩經·豳風·七月》通過描述農事活動,隱含對“躬稼”精神的贊頌。漢代《鹽鐵論》亦提到“古者躬稼為寶”,将農耕視為立國之本。
現代應用
“躬稼”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曆史研究、文學評論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例如,學者分析古代經濟制度時,常引用“躬稼”探讨小農經濟對封建社會的影響。
“躬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親身務農”,常用來形容古代聖王或賢人親自參與農耕的行為,體現對農業的重視。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由“躬”(親自)和“稼”(耕種)組成,字面意為親自耕種,強調身體力行參與農事。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論語·憲問》:“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指大禹和後稷通過親自務農、治理水土,最終獲得天下擁戴。朱熹在注釋中進一步說明:“禹平水土暨稷播種,身親稼穡之事。”
“躬稼”不僅是一個描述農耕行為的詞彙,更承載了古代中國“以農立國”的文化觀念和儒家推崇的實踐精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論語》原文或朱熹集注等經典文獻。
避兇趨吉波光鱗鱗補叙殘魂抽空詞牋大成調口疔瘡發蠟鋒炭分析與綜合改梁換柱趕頭水根勘咕啜轟笑吼三喝四溷濁互言家雞焦涸焦火竭澤而漁驚事金山謹微金镞箭俊雄凱宴刻截老鶴乘軒雷部兩頭白面流泆倫叙眉批密爾目眩神迷碾船攆蹿柈杅浦灘俏樣子情調秦柱七絲撒羹三庶煽構施診手足異處水販蜀門徒系痿疲下德仙裾鹹苦下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