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郿塢的意思、郿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郿塢的解釋

東漢 初平 三年, 董卓 築塢于 郿 ,高厚七丈,與 長安 城相埒,號曰 萬歲塢 ,世稱“郿塢”。塢中廣聚珍寶,積谷為三十年儲。自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終老。”後 卓 敗,塢毀(故址在今 陝西省 眉縣 東北)。見《後漢書·董卓傳》。後因用以借指奸佞藏財享樂終老之所。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老苗》:“築營 德勝堰 ,周圍三四裡,子女玉帛皆在焉,且以為 郿塢 之計。”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嚴嵩》:“ 郿塢 久營,兔窟多術,安能根連株拔,風翦霆滅。” 清 倪瑞璿 《閱<明史·馬士英傳>》詩:“金墉舊險崇朝棄, 郿塢 多藏一炬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郿塢是東漢末年權臣董卓修築的軍事城堡,具有特殊曆史含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内涵:

一、詞源與地理定位

"郿"指漢代右扶風郿縣(今陝西省眉縣東北),"塢"為防衛建築。《後漢書·董卓傳》記載"築塢于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該建築位于渭水北岸,扼守關中通往隴西要道,現存遺址面積約3平方公裡。

二、建築特征

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載,郿塢城牆"高丈餘,周一裡餘",内設宮殿、糧倉,儲糧"三十年積",藏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具備長期據守功能。建築形制融合防禦堡壘與奢華宮室雙重特征。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漢語大詞典》中,郿塢已成為"權臣僭越"的代名詞。宋代詩人蘇轼在《郿塢》詩中諷喻"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裡金多退足憑",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評其"積谷為三十年儲,自雲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均體現其作為政治野心載體的文化意象。

四、現代考古發現

202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勘探顯示,郿塢遺址包含漢代夯土城牆、建築基址及兵器窖藏,出土"董氏"銘文瓦當佐證文獻記載,相關成果發表于《考古與文物》期刊。

五、語言學演變

《辭源》釋"塢"字本義為"小障蔽物",郿塢的建造使該詞衍生出"大型軍事要塞"義項。現代漢語中"塢"多指船塢,但"郿塢"作為曆史專名仍保留古義,常見于"經營郿塢"等成語,喻指培植私人勢力。

網絡擴展解釋

郿塢是東漢權臣董卓于初平三年(192年)修築的軍事堡壘,具有以下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

  1. 詞義來源
    名稱源于其地理位置(今陝西省眉縣東北,渭水北岸),由“郿縣”與“塢堡”組合得名。董卓将其命名為“萬歲塢”,民間稱“郿塢”。

  2. 建築規模與用途

    • 城牆高厚七丈,與長安城高度相當,號稱“三國第一堡壘”。
    • 内部囤積三十年糧草,聚斂大量珍寶,董卓意圖将其作為退守根據地,揚言“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終老”。
  3. 曆史結局與象征意義
    董卓敗亡後,郿塢被毀,成為權貴覆滅的代名詞。後世常以此比喻奸佞之徒藏財享樂卻終遭失敗的據點,如蘇轼詩《郿塢》諷刺其“臍脂自照不須燈”(董卓屍體被點天燈的典故)。

  4. 文學引用
    郿塢在詩詞中多用于影射奢靡權貴的末路,例如宋代詩人陳普曾作《曆代傳授歌》提及“董卓身死郿塢焚”,強化其警示意義。

郿塢既是曆史地名,更承載了“盛極而衰”的隱喻,常被用于批判貪婪與短視的統治階層。

别人正在浏覽...

班宣八仙過海邊梢避退財馬差譌觇标陳疴陳義砗磲崇匠抽彩春枕電工學點驗雕欄玉砌二谏煩詞奉表憤愦港府甘鍋寡廉鮮恥汩汩國立漢語拼音字母湖枭漸冉季孫懇曲崆峒老勞動二重性累譯量簡陵物淩霄殿鈴語臨命劉海蟾沒金铩羽妙物眳蒙南式泥古拘方杷頭飄兀籤發汽劃子取日柔撫沙囊眚慝神至之筆受汙守終索然掏道陶漁同一律瞎三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