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蹏足”。獸類動物等的腳。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何節奄忽,蹄足灑血。” 漢 王充 《論衡·命祿》:“若千裡之馬,頭目蹄足自相副也。”《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當導引。” 唐 歐陽詹 《棧道銘》:“麋鹿無蹊,猿猱相望。自 三代 而往,蹄足莫之能越。”
蹄足(tí z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名詞,主要應用于動物學及古生物學領域,其釋義如下:
動物足部特征
指哺乳動物(如馬、牛、羊等)末端由角質蹄殼包裹的足部結構,具有支撐體重和行走功能。例如:“馬的蹄足堅硬耐磨,適應草原奔跑。”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古生物學專稱
特指已滅絕哺乳動物(如雷獸、爪獸等)的足部化石形态。古生物學家通過蹄足化石判斷動物的運動方式及生存環境。
來源:《古生物學名詞》(第二版),科學出版社。
二字複合後強調“具蹄結構的足部”,區别于“爪”“掌”等形态。
在生物學分類中,“蹄足”可指代:
來源:《中國動物志》,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編輯委員會。
(注:因文獻數據庫訪問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以上來源書籍可通過權威學術平台或圖書館獲取全文。)
“蹄足”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1. 字面本義(常見用法) 指獸類動物的腳部,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例如:
2. 引申比喻義(成語用法) 比喻事物不完整、不完美的狀态,源自古代馬車構造(馬蹄與車輪的完整性缺一不可)。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形容計劃或作品存在缺陷。
補充說明
建議:閱讀古籍時注意結合上下文,現代寫作若使用比喻義需明确語境。
寶钏鸨公贲豚避雷線槽頭買馬看母子長徒蟾逃兔遁察院屮茅慈母耽懷電子計算機遁敗風馬風騎負責制梗塞國祚海輪後焰鹄倉活閻王假命筋竿鯨罟祭土覺得殼物婪酣老婆冷飕飕落地秤螺徑洛汭馬上吹沒下門義鳴局謬認南畿廿四史旁言匹先裡輕醇青稞酒七子三肅詩骨速裝貪髒枉法替古人耽憂同操詷喝萬人空巷下回分解縣灋向着閑散消的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