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邑的意思、拜邑的詳細解釋
拜邑的解釋
拜授邑宰。 宋 梅堯臣 《送蕭監丞濬宰臨邑》詩:“羨君先拜邑,殘臘見登車。”
詞語分解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 邑的解釋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舊指縣:邑人(同鄉的人)。邑庠(明清時稱縣學)。邑宰。 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悶不安。 筆畫數:; 部首:邑;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拜邑是漢語古語詞,由“拜”和“邑”組合而成,需分釋其本義與引申義:
一、本義解析
“拜”指古代授官禮儀,《說文解字》釋為“首至地也”,象征受封儀式;“邑”指封地或城邦,《周禮·地官》載“四井為邑”,為行政單位。故“拜邑”本義指君主授予臣屬封地的儀式及封地本身,屬封建制度術語。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周襄王“賜晉侯陽樊之田”,即拜邑之實。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封賞象征:拜邑代表功勳賞賜,如《史記·高祖本紀》記劉邦“封功臣為列侯”,體現權力分配制度。
- 地方治理權:受封者獲邑地管理權,需履行賦稅、兵役義務,《孟子·萬章下》稱“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凸顯邑的政治屬性。
三、語用演變
現代漢語中“拜邑”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其概念可關聯“分封制”“采邑制”等史學範疇,如柳宗元《封建論》剖析“裂土田而瓜分之”的治理模式。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
-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 《左傳譯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1982)
-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2008)
網絡擴展解釋
“拜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詞義
“拜邑”指拜授邑宰,即授予某人邑宰(地方行政長官)的官職。其中:
- “拜”:表示授予官職或行禮接受任命;
- “邑”:指古代行政區劃單位(類似縣),也指封地;
- “邑宰”:即縣令或地方行政長官。
2.曆史用例
宋代詩人梅堯臣在《送蕭監丞濬宰臨邑》中寫道:“羨君先拜邑,殘臘見登車。”,意為羨慕友人先被任命為邑宰,在臘月末尾乘車赴任。此例印證了該詞在古代官職任命中的使用。
3.補充說明
- “拜”的延伸含義:除官職授予外,“拜”也可指宗教禮儀或日常禮節(如跪拜),但“拜邑”中特指官職任命。
- 使用場景:該詞多出現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鳌抃奧林匹斯八字牙梳弁兵畀付兵埶脖領兒嶓岷出群楚帳大陰電割訂誓東奔西撞迵風東宮三師放乖潑犯私泛應曲當悱怵風風勢浮譽高陸工作面孤懦寒悚纥絡禾菽黃鼬降集借春據床駿穩狼顧相了絕連書龍騰鳳集履齒莫逆于心齧氈培附慶荷欽崟取稱帬腰省心石劒爽利束發署假名庶幾乎四海昇平談訴痛快外欠偎侬武教遐界相撲手纖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