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ellow weasel;Japanese mink] 亞洲産的一種鼬鼠( Mustela sibirica ),身體細長,四肢短,尾蓬松,背部棕灰色。晝伏夜出,主要捕食鼠類,有時也吃家禽。是一種毛皮獸,尾毛可制毛筆。也叫“黃鼠狼”
俗稱黃鼠狼。哺乳動物,體長約30厘米,尾長約15-20厘米。四肢短。背部棕灰色,口和頤白色,胸腹淡黃褐色。晝伏夜出,主要捕食鼠類,有時也吃家禽。毛皮可做衣、帽,尾毛可制毛筆。
“黃鼬”是一個多義詞,既指代一種小型哺乳動物,也在特定語境中被賦予文化比喻意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特征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俗稱黃鼠狼或黃皮子,屬于鼬科小型食肉動物。其體長28-40厘米,尾長12-25厘米,體重210-1200克,雌性體型約為雄性的1/2-1/3。身體細長,四肢短小,尾毛蓬松,毛色以棕黃或橙黃為主,冬毛較淺且有光澤。
生理特性
黃鼬具有發達的肛門腺,遇敵時可釋放臭氣自衛。頭骨狹長,耳小而圓,行動靈活,可鑽入狹窄縫隙。
栖息地
主要分布于中國大部分地區、俄羅斯西伯利亞、泰國等地,栖息環境包括平原、沼澤、河谷及村莊周邊。
食性與行為
以齧齒類動物(如老鼠)為主食,偶爾捕食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晝伏夜出,民間雖有“黃鼠狼偷雞”的說法,但實際很少捕食家禽。
象征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黃鼬”被比喻為壞人或惡棍,源自其捕獵時的兇狠形象。但這一用法并非生物學定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保護現狀
黃鼬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近危(NT)。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行為研究,可參考生物學專業文獻或百科詞條(如搜狗百科)。
《黃鼬》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指的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下面我将介紹黃鼬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黃鼬的拆分部首是“黃”,筆畫是六畫。
黃鼬這個詞來源于對該動物的稱呼。黃鼬是黃色的鼬科動物,形态小巧靈活,生活在森林或草地中,常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黃鼬的繁體字是「黃鼬」。
在古時候,黃鼬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現代常用的寫法是“黃鼬”,沒有記載有其他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1. 我在森林中看到一隻黃鼬在追逐一隻兔子。
2. 這個地方常常有黃鼬出沒,大家要小心。
組詞:黃鼬皮、黃鼬貓、黃鼬狗。
近義詞:黃狼。
反義詞:兔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