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鼬的意思、黃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鼬的解釋

[yellow weasel;Japanese mink] 亞洲産的一種鼬鼠( Mustela sibirica ),身體細長,四肢短,尾蓬松,背部棕灰色。晝伏夜出,主要捕食鼠類,有時也吃家禽。是一種毛皮獸,尾毛可制毛筆。也叫“黃鼠狼”

詳細解釋

俗稱黃鼠狼。哺乳動物,體長約30厘米,尾長約15-20厘米。四肢短。背部棕灰色,口和頤白色,胸腹淡黃褐色。晝伏夜出,主要捕食鼠類,有時也吃家禽。毛皮可做衣、帽,尾毛可制毛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又稱黃鼠狼、黃狼,是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鼬屬的小型哺乳動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說明:


一、基本釋義

黃鼬

讀音:huáng yòu

詞性:名詞

釋義:

一種廣泛分布于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小型食肉動物。體型細長,四肢短小,通體毛色以棕黃或橙黃為主,腹部淺黃,尾毛蓬松。以齧齒類、鳥類及昆蟲為食,具有夜行性,行動敏捷,遇敵時會釋放臭液自衛。


二、形态特征與習性

  1. 外形特征

    體長約28-40厘米,尾長15-25厘米,體重不足1公斤。毛色因季節和地域差異呈棕黃至橙黃色,冬季毛色更深,喉部常有白斑。

    來源:《中國動物志·獸綱》(科學出版社)

  2. 行為習性

    栖息于森林、農田、村莊周邊,善攀爬和遊泳。繁殖期為春季,每胎産4-6仔。因捕食鼠類而被視為益獸,但偶有盜食家禽行為。

    來源:《中國哺乳動物圖鑒》(中國林業出版社)


三、文化象征與名稱由來


四、分布與生态價值

主要分布于中國、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及東南亞。在中國境内除幹旱荒漠及高海拔區外廣泛存在,常見于華北、華東及西南地區。作為頂級捕食者之一,對控制鼠害、維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來源:《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環境保護部)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及學術文獻,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鍊接,建議通過以下實體或數字資源進一步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黃鼬”是一個多義詞,既指代一種小型哺乳動物,也在特定語境中被賦予文化比喻意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動物學定義

  1. 基本特征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俗稱黃鼠狼或黃皮子,屬于鼬科小型食肉動物。其體長28-40厘米,尾長12-25厘米,體重210-1200克,雌性體型約為雄性的1/2-1/3。身體細長,四肢短小,尾毛蓬松,毛色以棕黃或橙黃為主,冬毛較淺且有光澤。

  2. 生理特性
    黃鼬具有發達的肛門腺,遇敵時可釋放臭氣自衛。頭骨狹長,耳小而圓,行動靈活,可鑽入狹窄縫隙。

二、分布與習性

  1. 栖息地
    主要分布于中國大部分地區、俄羅斯西伯利亞、泰國等地,栖息環境包括平原、沼澤、河谷及村莊周邊。

  2. 食性與行為
    以齧齒類動物(如老鼠)為主食,偶爾捕食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晝伏夜出,民間雖有“黃鼠狼偷雞”的說法,但實際很少捕食家禽。

三、文化意義與保護

  1. 象征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黃鼬”被比喻為壞人或惡棍,源自其捕獵時的兇狠形象。但這一用法并非生物學定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2. 保護現狀
    黃鼬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級為近危(NT)。

四、其他相關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行為研究,可參考生物學專業文獻或百科詞條(如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牓挂邦翰脖項布字蒼白長庑常饩沖軍崇喪愁眉淚眼春雨如油掂對繁姿風利根幹公報私雠弓仗光前冠名權毂兵禾叉黃口遑暇江州司馬嬌嚬坤倪拉法格樂民良賈深藏連珠落梅花呂相馬價滿口胡柴平籴鉛镴佥妻氣鼓鼔侵預日畿日中則移撒撇觞祝神女峽獅子鼻水暈酸曲擡疊貪官蠹役田矢天智嚏噴王職刓飾诿托無上法鄉收效勞蝦蛇析木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