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飾的意思、審飾的詳細解釋
審飾的解釋
注重修飾。《管子·法禁》:“審飾小節以示民,時言大事以動上……聖王之禁也。” 尹知章 注:“釣虛譽也。”
詞語分解
- 審的解釋 審 (審) ě 詳細,周密:審慎。審視。 仔細思考,反複分析、推究:審查。審定。審訂。審核。審美。審計。審評。審時度勢。 訊問案件:審理。審判。審訊。公審。 知道:不審近況如何? 一定地,果然:審如其
- 飾的解釋 飾 (飾) ì 裝點得好看:裝飾。修飾。 裝飾用的東西:首飾。銀飾。 裝扮,扮演角色:飾演。 假托,遮掩:飾辭。粉飾。掩飾。文過飾非。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審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側重于經過仔細斟酌、慎重考量的修飾或整理。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審(審):本義為詳究、考察,引申為周密、慎重、仔細。《說文解字》釋為“悉也”,強調詳盡、明白之意。在“審飾”中,“審”表示動作的細緻、認真、經過深思熟慮。
- 飾(飾):本義為刷拭、清潔,引申為修飾、裝飾、打扮、整理。《說文解字》釋為“刷也”,後多指增添文采或使整潔美觀。在“審飾”中,“飾”表示整理、修飾、裝扮的行為。
- 審飾:二字結合,核心含義指經過仔細審視、周密思考後的修飾、整理或裝扮。它強調的不是隨意的裝飾,而是慎重其事、力求完美、務求得當的整理過程或結果。常帶有鄭重其事、一絲不苟的意味。
二、具體釋義與語境應用
- 精心修飾,務求完美:指對事物(如儀容、言辭、文章、器物、場所等)進行非常認真、細緻的修飾整理,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或符合特定的要求、禮儀。例如:“入朝前,他必審飾衣冠,一絲不苟。”(意指仔細整理朝服官帽)。
- 慎重處理,措辭嚴謹:特指在語言表達上字斟句酌,力求準确、得體、無懈可擊。例如:“在撰寫奏章時,他字字審飾,唯恐有失。”(意指對奏章的文字反複推敲修飾)。
- 鄭重其事地整理整頓:指對事物進行嚴肅認真的清理、安排或準備。例如:“大軍出征前,需審飾器械,清點糧草。”(意指仔細檢查和整頓武器裝備和糧草)。
三、文獻例證與權威參考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尤其在描述禮儀、文書、儀容等需要鄭重對待的場景:
- 在儒家經典注疏中可見其強調禮儀的莊重性。例如清代學者在闡釋古禮時可能用到“審飾”來形容行禮前的鄭重準備。相關概念可參考《禮記》等經典及其注疏中關于“禮儀”的論述(如《禮記·曲禮》強調行為的莊重),雖未必直接出現“審飾”一詞,但其精神内涵相通。關于古代禮儀的詳細研究,可參閱中華書局出版的《禮記譯注》 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相關典籍。
- 在史書或筆記中描述官員上朝、文人寫作時的嚴謹态度。例如,《後漢書》等史書中記載的官員儀容要求,或古代文論中關于文章修飾的讨論(如劉勰《文心雕龍·熔裁》篇強調“規範本體謂之熔,剪截浮詞謂之裁”,體現了對文章内容與形式進行審慎處理的類似思想)。對古代文論感興趣者可查閱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文心雕龍注》。
- 在古典小說中描繪人物鄭重其事的裝扮或準備。例如《紅樓夢》等小說中對重要場合前人物精心打扮的描寫,雖未必用“審飾”一詞,但行為實質相同。研究古代社會生活與禮儀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相關學術著作。
四、現代使用與辨析
- “審飾”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屬于典型的書面語、古語詞。其含義在現代更常用“精心修飾”、“仔細整理”、“鄭重打扮”、“字斟句酌”等短語來表達。
- 需注意與近義詞的區别:
- 修飾:泛指裝飾、打扮,不強調“審”的慎重過程。
- 裝飾:側重使美觀,對象多為物體或環境。
- 潤飾:特指對文字進行修改加工使其更好,常用于寫作。
- 審飾:則更強調修飾行為本身的慎重性、嚴謹性和鄭重感。
“審飾”意指經過仔細審視、周密思考後的修飾、整理或裝扮,強調行為的慎重、嚴謹和力求完美。它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書面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對儀容、言辭、器物、場所等進行鄭重其事的處理,帶有較強的正式感和莊重色彩。在現代漢語中,其具體用法已被更常見的短語所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審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審飾”指注重修飾,強調對外在細節或形式的刻意雕琢,通常帶有追求表面效果或虛譽的意味。例如《管子·法禁》中提到“審飾小節以示民”,即通過修飾小節來博取民衆關注。
二、出處與注解
-
經典出處
源自《管子·法禁》:“審飾小節以示民,時言大事以動上……聖王之禁也。”
尹知章注:“釣虛譽也。”
此處指出“審飾”行為本質是刻意營造虛名。
-
結構分析
- 審:意為詳細、周密(如“審慎”“審視”)。
- 飾:指裝飾、修飾(如“修飾”“粉飾”)。
組合後強調“通過周密修飾達到某種目的”。
三、引申含義
該詞隱含貶義色彩,多用于批評過度注重形式而忽略實質的行為。例如古代典籍中常以此描述官員或士人通過表面功夫獲取聲譽的現象。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古文解析或文學批評中仍可見,多用于分析人物行為動機或社會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管子》原文背景或相關注解,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所習闆魚悲歡離合北堂鞭斃卞莊子并放采輯承受傳說欑集悴顔帶兵大拇哥道不相謀道場登樞電躍堤塞奪印粉腸官吏河清酒懽忻鼓舞膠杯矯治嘉實積肥精疲力盡謹慎小心九牛毛絶麗看錢落葉樹明闿目無下塵棚扒吊栲片晷骈聚謙辭綪茷耆率丘甸赇貨求容屈狄三襕貼裡沈夢石城湯池屎盆兒受知順毛摸驢儵儵替己停轺通穆線粒體險确蕭疎惜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