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若屈的意思、大直若屈的詳細解釋
大直若屈的解釋
亦作“ 大直若詘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韓詩外傳》卷九:“大直若詘,大辯若訥。”《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論》:“ 叔孫通 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 漢 家儒宗。‘大直若詘,道固委蛇’,蓋謂是乎?”《後漢書·荀淑傳論》:“及後潛圖 董氏 ,幾振國命,所謂‘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屈的解釋 屈 ū 使彎曲,與“伸”相對:屈曲(?)。屈折。屈膝。屈伸(彎曲和伸直,引申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低頭,降服:屈服。屈從。威武不屈。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才。屈就(受
網絡擴展解釋
“大直若屈”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是道家哲學中體現辯證思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被多次闡釋,以下為綜合解析:
一、字面解釋與出處
- 原文出處:該詞最早見于《道德經》,原文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強調事物本質與表象的對立統一。
- 字詞釋義:
“直”代表正直、剛直;“屈”意為彎曲、委屈。字面可理解為“最正直的品性,外表看似委曲隨和”。
二、深層哲學内涵
- 道家辯證思維:
道家主張“以柔克剛”,認為真正的正直并非鋒芒畢露,而是内在堅守原則,外在靈活順應環境。正如水能穿石,迂回的方式反而更有效實現目标。
- 處世智慧:
該詞強調避免“剛直易折”,倡導在複雜環境中用溫和、包容的方式維護正道,既保持原則,又減少沖突。
三、曆史引用與拓展
- 《後漢書》引用:
《後漢書·荀淑傳論》中“大直若屈,道固逶迤”進一步引申為:正直者在特定情境下需隱忍以成就大義。
- 近義關聯:
常與“大巧若拙”“大辯若讷”并列,共同體現道家“反者道之動”的辯證邏輯。
四、現代應用場景
- 個人修養:提醒人們避免極端化表達立場,學會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保持謙和。
- 管理智慧:用于領導力領域,倡導以柔性的管理方式實現剛性的目标。
總結來看,“大直若屈”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融合智慧與策略的處世哲學,其核心在于通過外在的柔順實現内在的剛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直若屈這個詞的意思是形容一個物體看似筆直卻又能彎曲,具有柔韌性和柔順性。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部首大、直、又和屈,并且它總共有12畫。《大直若屈》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是很明确,沒有确切的出處,但是在古代經典文獻和詩歌中被廣泛使用。
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大直若屈」。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書寫方式有所不同,每個字的筆畫順序和形狀也有所差異。例如,「大」字在古代寫法中,先寫方塊再寫橫折,「直」字則是先寫豎折再寫橫折。而「若」字則是先寫左邊的兩點再寫右邊的兩點,最後加上彎曲的橫折。
以下是關于「大直若屈」這個詞的例句:
1. 盡管看似筆直,但這根鐵棍卻能夠彎曲,實在是大直若屈。
2. 這位武術大師能夠在跳躍中如同穿針引線一般,大直若屈地避開障礙物。
其他與「大直若屈」相關的詞語包括「屈伸」、「彎曲」等。作為近義詞,這些詞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物體可以彎曲或曲折。反義詞方面,可以考慮「筆直」這個詞,它意味着物體沒有任何彎曲或曲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