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苽米的意思、苽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苽米的解釋

即菰米。古六谷之一。《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 鄭玄 注“六穀:稌、黍、稷、粱、麥、苽。苽,彫胡也” 唐 賈公彥 疏:“南方見有苽米,一名彫胡。”《禮記·内則》“蝸醢而苽食雉羹” 鄭玄 注“苽,字又作菰” 唐 孔穎達 疏:“謂以蝸為醢,以苽米為飯,以雉為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苽米,又稱“雕胡米”,是中國古代對菰米(野生稻米)的特定稱謂,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苽”為“菰”的古字(《說文解字》注:“苽,雕胡。一名蔣”),指禾本科菰屬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的籽實。其米粒細長呈黑褐色,因生于菰草(茭白植株)而得名。古代文獻中,“苽米”特指菰的穎果,屬野生谷物,與“稻”“黍”并列為“六谷”之一(來源:《周禮·天官·膳夫》鄭玄注)。


二、曆史記載與文化意涵

  1. 古代主食地位

    苽米在先秦至唐代是重要糧食作物。《禮記·内則》載“蝸醢而苽食雉羹”,表明其為貴族宴席食材;唐詩中“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杜甫《江閣卧病》)印證其作為平民主食的普及性(來源:《唐代飲食文化研究》)。

  2. 藥用價值記載

    《本草綱目·谷部》載菰米“止渴解煩熱,調腸胃”,中醫理論認為其性甘寒,可清熱生津(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三)。


三、實用特性與演變


四、現代認知與保護

今“苽米”多作曆史詞彙,實物在北美仍有分布(如野生水稻Zizania palustris)。中國雲南等地嘗試複興種植,因其高蛋白、富抗氧化劑特性被列為功能性食品(來源:《中國野生稻資源研究》)。


參考來源(古籍原文及學術著作):

  1. 《說文解字》線上版(“苽”字釋義)
  2. 《周禮注疏》電子文獻(鄭玄注六谷)
  3. 《本草綱目》金陵本掃描(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藏)
  4. 遊修齡《中國農業通史》宋元卷(中國農業出版社,ISBN 9787109107377)
  5. 李自超《中國野生稻資源》(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ISBN 9787811171701)

(注:部分古籍原鍊接需圖書館權限,此處提供公共數據庫入口;現代著作僅标注ISBN供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苽米是古代對菰米的别稱,屬于禾本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菰(茭白)的籽實,曾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曆史地位與古籍記載

苽米(菰米)是“古六谷”之一,與稌(稻)、黍、稷、粱、麥并列。據《周禮·天官·膳夫》記載,周代宮廷飲食中已将其作為主食之一。唐代賈公彥在《周禮》注疏中提到“南方見有苽米,一名彫胡”,說明其别稱“雕胡”在唐代仍被使用。此外,《禮記·内則》記載了以苽米為飯、搭配蝸醢(螺肉醬)和雉羹(野雞湯)的飲食方式,可見其曾是貴族飲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植物特性與生長環境

菰米來源于菰(茭白)的籽實,植株高1—2.5米,葉片呈長披針形,地下有匍匐莖,春季分蘖繁殖。菰多野生于淺水溝或低窪沼澤地,喜溫暖濕潤環境,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次年重新生長。

3.現代地位與用途

隨着水稻等作物的普及,菰米逐漸退出主食行列。如今,菰米更多作為特色食材或健康食品,因其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而受到關注。此外,菰的嫩莖因感染黑粉菌膨大形成茭白,成為常見蔬菜,而菰米反而較少被直接食用。

4.文化意義

“雕胡飯”在古代文學中常被提及,如李白詩句“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反映了菰米在文人雅士飲食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

卬燥保強步虛壇不一定蔡暢禅版懲戒赤縧川渚存賜待诏搭漿大洋帝聰訪謀蜂迷蝶猜奉獻附貫縛住根連株拔規規默默鼓弄寒素椷素衡楚畫一嘉聲借春對疾雷經國之才進來鈞樞了兒雷開謾谀門宇迷墜墨法内患甯貼蘋蘩破記錄切命清課七情曲毀群廟三鳝盛情射香絲綿松光酸風桃花心木鐵界箍脫縫王喬襪筒鄉眷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