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石上搗衣。碪,搗衣石。 唐 李賀 《謝秀才有妾缟練座人制詩嘲诮》之三:“好作鴛鴦夢, 南城 罷擣碪。” 元 善住 《秋夕》詩:“寒衣猶未補,風遞擣碪聲。”
擣碪是漢語古典文獻中記載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釋義與構詞
“擣”同“搗”,指捶打、舂擊的動作;“碪”即“砧”,指石制墊闆,古代多用于搗衣、鍛鐵等場景。合稱“擣碪”特指以木棒敲擊衣物使其潔淨的勞作方式,常見于紡織與浣洗活動中。
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如李白《子夜吳歌》中“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描述秋夜婦女搗衣的場景。宋代《廣韻》記載“碪,槌砧石”,印證其作為工具的實物屬性。
文化意象
“擣碪”在古典文學中承載着思鄉、戍邊等意象。如杜甫《搗衣》詩“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以搗衣聲隱喻征人婦的愁緒,體現古代社會生産活動與情感表達的關聯性。
文獻例證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引《樂府詩集·秋歌》“佳人理寒服,萬結砧杵勞”為書證,說明其作為曆史詞彙的規範性。現代方言中,閩南語仍保留“擣碪”發音(tò-tiam),指代傳統洗衣方式。
“擣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擣碪”指在石闆上捶打衣物,是古代洗衣的常見場景,多見于詩詞中。例如:
該詞常與秋夜、思鄉等情感關聯,如寒衣未補時傳來的搗衣聲,暗含遊子或戍邊者的思念。
如需更多詩詞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的文學引證。
白毵毵八米盧郎蔔通不訾之器蒼苔純吏從父大力士打頭陣點戲地方性植物頂承肥沃分歧格號貴赤衛還責黃葛巾笏帶彙出殲一警百谏争如流揭天路用埋名隱姓買嘴謾索妹夫蒙童蒙子明斷腦蓋骨能有拗格攀和炮艇乾筆淺妄青山翠竹癯弊渠塹三庶上客筲桶時利世瑞受記四眠天齋拓大蓶扈帏輤未遂脗契夏典箱簾相忘形骸閑情逸志閑歇小眼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