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dicious] 暗示公正的、頭腦清晰的、健全并睿智的判斷力
其中确有冤情,請包大人明斷
(1).清明而果斷。《後漢書·孔奮傳》:“為政明斷,甄善疾非,見有美德,愛之如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大将軍 與丞相書,稱 楊朗 曰:‘ 世彥 識器理緻,才隱明斷。’” 南唐 劉崇遠 《金華子雜編》卷上:“ 李景讓 尚書,少孤貧,夫人某氏,性嚴重明斷。”
(2).英明的決斷。 唐 李白 《古風》之三:“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羣才。” 明 葉盛 《水東日記·胡忠安自述三事》:“於是羣臣皆言,不顯責大臣,而旌禁衛,所以寬其罪而媿其心,殿下之明斷也。”
(3).明确地辨别是非,做出公正的判斷。《隋書·于仲文傳》:“明斷無雙有 于公 ,不避強禦有 次武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望相公可憐見老漢的女壻生死不明,奸夫淫6*婦,贓證見在,伏乞相公明斷!” 清 杭世駿 《質疑·禮記》:“ 陳璉 問:‘《王制》:“将徙於諸侯,三月不從政,自諸侯來徙家,期不從政。”舊説主民,一説主出仕、退仕。請問:從何説為當?《集説》未有明斷,豈兩説可竝行乎?’”
(4).公平明白的判決;判決書。《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 開封府 就取出廟官 孫神通 來,當堂讀了明斷……推出市心,加刑示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明斷漢語 快速查詢。
“明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古籍用例及現代釋義,具體如下:
多用于形容司法裁決、政務決策或日常事務中公正明晰的判斷。例如:“公司領導明斷是非,化解了團隊矛盾。”
“斷”字本義為截開,引申為決斷(如“當機立斷”),與“明”結合後強化了判斷的清晰性。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詳細釋義,可參考、5、6等來源。
明斷是指有明确的判斷力,能夠正确分辨是非、覺察事物的本質和真相的能力。
明斷的部首是日(拆分為月和口),總共有12個筆畫。
明斷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十子之堂,毋違爾類。夙夜匪解,以競于人。”其中“夙夜匪解,以競于人”即指明斷,表示人們應該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斷力,與他人競争。
明斷的繁體字為「明斷」。
在古代,明斷的寫法有所不同,有時使用「明辨」、「分别」等詞語來代替。
1. 她有着敏銳的觀察力和明斷的判斷能力。
2. 在困境之中,他能夠明斷是非,做出正确的決策。
明察、斷然、判明、明白、明辨、明理、決斷
明智、明察秋毫、識時務、明察
迷惑、糊塗、不明智、困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