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倒置干戈 ”。亦作“ 倒戢干戈 ”。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 武王 之不復用兵也。”《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二》:“偃革为轩,倒戢干戈,示不復用武。”《晋书·华谭传》:“倒戢干戈,苞以兽皮。” 宋 王禹偁 《单州成武县行宫上梁文》:“一戎而倒载干戈,万国而混同文轨。”亦省作“ 倒载 ”。 唐 元稹 《奏制试乐为御赋》:“大道既移,则舞行象成於倒载;小戎或驾,则琴音决胜於騶歌。”
“倒载干戈”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将武器倒置放置,象征停止战争、恢复和平。该成语出自《礼记·乐记》,原文记载“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描述周武王伐纣后,将兵器收存并覆盖虎皮以示天下太平的场景。这一行为被后世引申为“止戈为武”的哲学思想,强调武力应以维护和平为最终目的。
从构词角度看,“倒载”意为倒置放置,“干戈”是古代盾与戈的合称,泛指兵器。成语结构通过动作与对象的组合,生动传递出“化战争为安定”的意象。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注解此句时,进一步阐释其为“偃武修文”政策的具象表达。
在现代语境中,“倒载干戈”常用于形容国际关系中的和解姿态,或企业竞争中采取的非对抗策略。例如《人民日报》曾用此成语评论多国签署的军控协议。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与“马放南山”常连用,但前者侧重武器处理方式,后者强调军事活动的停止,二者构成完整的和平图景。
“倒载干戈”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倒载干戈”不仅体现古代对和平的追求,也适用于现代语境中冲突化解的表达。需注意其发音为dào zài gān gē(部分文献标注为“dào zǎi”,但主流权威读音为“zài”)。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等古籍原文。
安谐鼇戴百县豳什碧天赤凤来出材貙獌诞英风锤拐枣古茂横生红缸花无百日红见义勇为劫劫巴巴精疲力尽卷甲句卒老哥哥连四连续剧犂扫流匙聋丞命宫名篇木植南宁市内化盘踞蓬莱阁辟恶酒谱式钱范日重光软緜三红秀才杀虫剂少昊失衷耍飘耍人説嘴郎中唐人街谈燕铁丈夫同裯投効颓鬟退怯脱狱望尘妄动晚漏萧索效祥喜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