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踅西倒的意思、東踅西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踅西倒的解釋

形容行走艱難。 明 馮惟敏 《新水令·庚午春試筆》套曲:“看俺這曲脊蝦腰,手顫頭搖,言語刁騷,衣履鏖糟,行動處東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東踅西倒”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行走時艱難、不穩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該成語字面指行走時身體左右搖晃、腳步不穩,常用來比喻因年老體弱、疾病或極度疲勞等原因導緻行動困難的狀态。

  2. 拼音與結構
    拼音為dōng xué xī dǎo,屬于并列結構的四字成語,感情色彩為中性,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

  3. 出處與例句
    最早出自明代馮惟敏的《新水令·庚午春試筆》套曲:“看俺這曲脊是腰,手顫頭搖……行動處東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原句生動刻畫了人物因身體衰弱而步履蹒跚的形象。

  4. 用法特點
    通常作謂語或狀語,用于描述行走姿态,如:“老人拄着拐杖,東踅西倒地穿過小巷。”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常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5. 相關成語
    類似含義的成語有“步履維艱”“踉踉跄跄”,反義詞如“健步如飛”。

此成語因年代較久遠,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描寫人物動作或曆史場景時仍具表現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踅西倒》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行走時方向不穩定,東往西,西往東地來回轉彎的狀态。它可以拆分為“東”、“踅”和“西倒”三個部分。 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 “東”:部首為“一”,總共2畫; - “踅”:部首為“⻍”,總共12畫; - “西”:部首為“虍”,總共6畫; - “倒”:部首為“亻”,總共10畫。 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本義延伸。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書寫風格有所不同,可以使用繁體字來表示《東踅西倒》。例如,“東踅西倒”。 一些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思仍然保持不變。以下是一個例句:他走起路來東踅西倒的,真是好笑。 與《東踅西倒》相關的組詞有:東西、走、轉彎、路線等。 近義詞可以是:東奔西走、東倒西歪等。 反義詞可以是:直線行走、穩定方向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