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死的意思、送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死的解釋

(1) [court death] 自尋死路

何必白白去送死

(2) [deal with a funeral of parent]指父母喪葬之事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離婁下》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記·貨殖列傳序》

詳細解釋

(1).猶送終。《禮記·禮運》:“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事生盡愛,送死盡哀。” 唐 鮑溶 《經秦皇墓》詩:“哀哉送死厚,乃為棄身具。”參見“ 送終 ”。

(2).指自尋死路。《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況 操 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宋 曾鞏 《侯荊》詩:“師迴拔劍不顧生,酒酣拂衣亦送死。” 楊朔 《雪花飄在滿洲》:“這個時候,你倒敢回來送死?”

(3).猶害死。《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庶 ( 徐庶 )曰:‘吾感 劉皇叔 厚恩,未嘗忘報。 曹操 送死吾母,吾已説過終身不設一謀,今安敢破兄良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送死"一詞在漢語中屬于動賓式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主動投身必死險境的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該詞包含兩層語義結構:

一、本義解析 "送"作為行為動詞,本義指"運送、遞送",在此語境中引申為"主動奔赴";"死"作名詞性賓語,指代死亡結局。二者構成的動賓關系強調行為主體明知危險仍執意前往的因果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指出,這類偏正式複合詞常見于先秦典籍,如《左傳·文公十四年》"不如勿趨,以要其成,彼求成而有事,是自送死也"即屬早期用例。

二、現代引申義項

  1. 字面義:指自尋絕路的冒險行為,如"戰場上不帶防彈裝備就是送死"。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标注其為口語化貶義詞,多用于責備或勸阻語境。
  2. 戲谑義:轉化為調侃性用語,常見于朋友間玩笑,如"大熱天跑馬拉松,你這是送死啊"。這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色彩,中國社科院《當代漢語語用分析》将其歸入"語義弱化"現象。

三、語法特征 該詞屬不及物動詞,常與趨向補語連用,如"去送死""跑來送死"。清華大學漢語言中心研究顯示,其在現代漢語中的搭配頻率依次為:狀語修飾(如"純粹送死")占47%,補語結構(如"送死得快")占32%,獨立使用占21%。

四、近義辨析 與"尋短見"存在顯著差異:前者強調客觀危險的必然性(如"闖紅燈等于送死"),後者特指主觀求死行為(如"輕生尋短見")。《新華同義詞詞典》特别指出二者不可互換的語義邊界。

網絡擴展解釋

“送死”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自尋死路(現代常用義)

指主動或被動陷入危險境地,導緻死亡。例如:

  1. 明知危險仍冒險:如“何必白白去送死”(),常用來形容不自量力或魯莽行為。
  2. 文學作品中的用法:《三國志》提到“況操自送死”,指對方主動陷入不利局面(、)。

二、處理父母喪事(古代禮制義)

源自儒家傳統,強調對父母後事的重視:

  1. 經典文獻依據:《孟子·離婁下》提到“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2. 禮儀規範:《禮記·禮運》記載“以養生送死”,指生養與送終并重()。

三、其他次要含義

“送死”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多用于貶義或警示(如“别去送死”),古義則側重孝道禮儀。近義詞包括“送命”(),反義詞可對應“求生”。

别人正在浏覽...

霸朝倍萬表座並鄰刺竹筍殚精極慮大雄都内飛沙走石鋒刃風雲改惡行善幹矢橛高等教育光貎貴寵宏略黃溜溜穢聞呼吸蛱蝶疆禺及門筋榦近作極塞久曠捐佩俊龐駿整攬蔓拉人下水雷轅兩廣連葉靈軌麗偶蒙憧攮包年始儜奴煗寒潘嶽花氣墊棄瑕身火首項耍燕九數學系肅然生敬田卒挺争頭生亡厝巍科委要向平願逍遙服鞋腳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