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urt death] 自尋死路
何必白白去送死
(2) [deal with a funeral of parent]指父母喪葬之事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孟子·離婁下》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記·貨殖列傳序》
(1).猶送終。《禮記·禮運》:“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事生盡愛,送死盡哀。” 唐 鮑溶 《經秦皇墓》詩:“哀哉送死厚,乃為棄身具。”參見“ 送終 ”。
(2).指自尋死路。《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況 操 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宋 曾鞏 《侯荊》詩:“師迴拔劍不顧生,酒酣拂衣亦送死。” 楊朔 《雪花飄在滿洲》:“這個時候,你倒敢回來送死?”
(3).猶害死。《三國演義》第四七回:“ 庶 ( 徐庶 )曰:‘吾感 劉皇叔 厚恩,未嘗忘報。 曹操 送死吾母,吾已説過終身不設一謀,今安敢破兄良策?’”
“送死”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個主要含義,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指主動或被動陷入危險境地,導緻死亡。例如:
源自儒家傳統,強調對父母後事的重視:
“送死”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現代多用于貶義或警示(如“别去送死”),古義則側重孝道禮儀。近義詞包括“送命”(),反義詞可對應“求生”。
《送死》是一個一詞多義的詞彙,意思可以根據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最常見的意思是指主動或者被動地把人送上死亡的行為或者過程。
“送”字的部首是“辶”,總共有10畫; “死”字的部首是“歹”,總共有4畫。
《送死》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社會,當時有些人會主動或被動地把他人送上死亡,這個行為在當時被稱為“送死”。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成為死亡相關行為的代稱。
《送死》的繁體字為“送死”。繁體字是漢字的傳統寫法形式,在現代漢字書寫中仍然有一定的應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今有一些差異。《送死》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送死」。
以下是一些關于《送死》的例句:
1. 他出于憤怒而送死,不顧一切地挑釁對方。
2. 這次戰鬥是一場毫無意義的送死,士兵們為了被派去犧牲。
一些含有“送死”成分的詞語有:"自送死路"、"送死人"、"送死辘辘"
與“送死”相關的近義詞有:"置人于死地"、"放任生死"、"導緻死亡"
與“送死”相關的反義詞有:"挽救生命"、"保護生命"、"延長壽命"
【别人正在浏覽】